两岸交流所营造的和平发展方向
不可能也不应该逆转
在疫情蔓延下,全球无一经济体不受影响。全球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更何况过去三十年紧密交流的两岸。当然,我们不能不承认,两岸之间存在一些结构性的歧见。这是两岸关系发展最大的障碍。
然而,从过去三、四十年交流的经验来看,交流增进了两岸的相互理解,缓和了两岸尖锐的对立,相对也稳定了台海的形势。两岸数以亿人次的密切交流、几乎密不可分的紧密产业关系,克服了我们因为误解而带来的猜忌、超越了我们因为因袭而带来的僵化。交流奠定了我们进一步往来、解决歧见、营建未来互信的政治基础。交流所营造出来的和平发展方向,不可能逆转、不应该逆转。这是两岸交流最坚实的政治基础。我们从小处着眼,关于民共之间没有政治基础这个问题,我们今天谈武汉台胞回来是用“包机模式”,以我自己亲身经历而言,从扁政府第一个任期的末段一直到第二个任期,让我想起那一段时间从“春节包机”发展到有“假日包机”,一年365天有70多天在飞,当时有政治基础吗?但是有很多相互的善意,来造成这样的结果,所以关键要看如何营造。
从全球化的趋势,以及历史文化、地缘的紧密性,两岸不可能相互隔绝,两岸是福祸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是人类文明的大趋势。历经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与抗击,我们更能深切体会到,我们是被大自然绑在一起的命运共同体。而且,不是这次抗击完这个病毒,以后就不会遇到其他的疫情。我们应该从抗击病毒中学到,命运共同体需要互相的理解、谅解,才会有互相的共利和共识。也就是要经由异中求同的共同认知,才能心灵契合地建构未来共同的荣景。
两岸需要理性沟通
否则僵局一定存在
如果借用德国哲学家哈伯玛斯(Jürgen Habermas)的“沟通理性”思想,从这个角度,我想用一个抗疫中最微小的例子来回顾反省这个问题。刚刚宗海兄提到,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叫“武汉肺炎”,也提到口罩的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个事实,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台湾有两位医生透过卫生合作过去,回来后发现有点麻烦。因为SARS经验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态,台湾做了很多的准备。而真相是台湾90%以上的医用口罩来自中国大陆,现在大陆势态严峻,口罩难以输出,台湾在1月24日禁止口罩出口。
根据资料统计,2月5日口罩日产能仍不足400万片,约在320万片;若以400万片计,除以台湾总人口2300万,一个人平均一周只能分到1.2片口罩。不查不知道,2019年台湾从中国进口3.99亿片,占全年进口量的92.3%。从其他国家进口只有7%。中国大陆的口罩产量占全球的一半,按照中共工信部的讲法,2月时的口罩产量每月约800万片,日后就算产能全开,一日最多也只能生产2000多万个。换句话说,当中共自己都不够,要如何出口?这是很严峻的形势。
台湾目前每天产能有到400万片,我们的优势在于中部是经济中心,精密机械是我们的强项,不用进口机械,用既有能量来建设,所以现在才敢跟美国说用口罩交换防护衣。疫情一开始有人说对中国大陆没爱心,但台湾本身产能就不足,所以无法出口。目前产线基本能应付,但宗海兄提到怎么跟美国合作,有人说为何不跟大陆合作?那么台湾很多人会说,我们连参加WHO都有问题,然后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讲法。
所以,就像德国哲学家哈伯玛斯提到的沟通理性的问题,两岸之间能不能有“一国”那就是“沟通共和国”,如果双方坐下来谈,彼此有不满直接说,或许会发现其实没有那么大的歧见。比如,中国大陆差那么多的口罩,台湾象征性地给个10万片口罩也行,若有沟通空间存在,可能还有新的结果。因为我们现在没有(沟通),所以互相彼此看不顺眼,出现了恶性螺旋循环。
后疫情的问题还有一大堆。比如中国大陆目前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中美贸易战之下的冲击,台湾在后疫情时代更是“函数性”地被改变,也就是“你是自变项,我是依变项”,我们如何调整这个问题?而两岸之间的沟通协调,须有基础后才能讨论到主权等歧见,以及如何解决,否则沦落为“我就设定条件、你不要就免谈”,僵局就一定存在。所以藉着瘟疫的流行,我们是否可以静下来思考,当疫情结束后,想想未来怎么走。
这就是我听各位意见的感想。因为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彼此为对方着想。谢谢。
许信良:谢谢忠信兄,特别提到“沟通理性”,各位现在可以做进一步阐释,或者有别的意见可以提出来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