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1月23日电/据大公报消息,内地消费市场的激烈内卷,促使国际品牌积极求变。本周有消息指,星巴克中国考虑出售部分股权。其后官方回应称“正在努力寻找最佳增长途径,其中包括探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相当于间接坐实传闻。但考虑到经济环境的转变,内地已进入类似于日本的“第四消费时代”,本土品牌对海外品牌的替代或已成为大势所趋。
星巴克中国“寻找外援”的意图早有迹可循。今年7月30日的财报电话会议上,时任星巴克全球CEO的纳思瀚(Laxman Narasimhan)就表示,星巴克在华正处于探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早期阶段,以期增强竞争地位,加速增长和创新,在中国取得长期胜利。他并称:“过去一年,内地消费者支出更加谨慎,竞争对手们又在史无前例的门店扩张,而大规模价格战对公司经营造成重大干扰。”
从业绩层面来看,星巴克中国的确不乐观。今年4至6月,公司营收同比下滑一成,同店销售额跌幅由上一季度的11%进一步扩大至14%。内地业务的衰退亦拖累了母公司发展,今年星巴克全球销售额自2020年以来首次出现了下滑。
寻找外援应对内卷
面对外部挑战,星巴克的改革首先从人事入手。8月13日,星巴克任命尼克尔(Brian Niccol)接替纳思瀚的CEO职位。尼克尔也公开表示,中国业务将继续探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9月24日,星巴克调整中国公司的领导架构,刘文娟(Molly Liu)担任星巴克中国首席执行官。
当然,星巴克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并非出于财务考虑,而是希望寻找助力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回顾历史,星巴克多次与属地企业合作,扩展当地业务及品牌影响力。1999年,星巴克初入中国市场时,就曾将香港和广东的代理权授予美心集团;北京、天津的代理权授予北京美大咖啡有限公司。2005年,中国内地允许外资企业独资经营,星巴克陆续从合作伙伴手中回收业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