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清明近,思源黄帝陵
http://www.CRNTT.com   2023-03-31 12:33:56


 
  汉武帝无法逃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但其筑造的祈仙台连同他挂过盔甲的挂甲柏,一起长留桥山,成为后人登临抒意之地。明初道人张三丰曾披云履水,在翠柏含烟中感慨“寂寞琼台遗汉武,一轮皓月古今明”。汉武帝以后,历朝祭祀轩辕黄帝之礼日隆:唐太宗多在长安南郊祭祀黄帝;宋元时期更加重视在黄帝陵庙的祭祀活动;明朝皇帝派遣专官祭奠黄帝达到14次;清王朝建立后,承嗣黄帝子孙,力倡满汉一家,祭祀黄帝仪式隆重,规模大,次数多,见于记载的就有30次。

  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黄帝陵祭祀凝聚起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共同信念。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同祭先祖,号召全民族共御外侮,一致抗日。在轩辕庙诚心亭内,毛泽东当年写就的《祭黄帝陵文》至今读来仍荡气回肠:“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及至近现代,千百年来,黄帝文化是团结各族中华儿女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集中表现。”张茂泽说,“特别是到民族危亡、亡国灭种之际,黄帝始终是凝聚炎黄子孙团结御敌的重要纽带,更能激发国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报国之志和爱国情操。”

  除了祭祀,历朝历代重视黄帝,还体现在不断地修陵、护陵工作上,重要见证便是桥山3000余亩的古柏群。桥山8.6万余株百岁以上的古柏中,千年以上的就有3万多株。作家贾平凹在《黄帝柏》一文中形容桥山古柏:“层层叠叠卷上去,像一个立体的湖泊。逢着天晴的时候,湖泊纹丝不动,绿海里隐隐透蓝;逢着刮风下雨了,满山就温柔地拂动,绿深起来,碧碧的,青青的……”

  “桥山古柏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不是天然的古柏群,而是千百年来由谒陵人、护陵人和当地百姓逐年栽植的。”黄帝陵管理局宣教科科长杨晓强介绍说,“黄陵县地处关中与西部边塞的必经之地,古时战乱不断,黄帝陵古柏却保存至今,这离不开历朝历代官方和民间的重点保护。”

  据《黄陵县志》记载:“汉唐两代,桥山已开始大规模人工植柏。仅唐天宝年间栽松柏1400余株。”而桥山最早的专职护林员,则诞生于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

  据轩辕庙中现存的碑刻记载,北宋嘉佑六年正月二十,祭扫黄帝陵回京的大臣上报,桥山栽植松柏很多,但成活者少,历年损失大。宋仁宗立即命坊州(今黄陵县)职官派专人维护,整旧栽新,当年在桥山种植柏树1415棵。为了加大保护力度,北宋政府还免除了寇守文、王文政、杨迈等三户人家的一切差役粮税,特令他们专职守林。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