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发现可高效抑制埃博拉病毒感染的化合物
http://www.CRNTT.com   2021-10-26 16:30:20


  中评社北京10月26日电/据澎湃新闻报道,新发突发病毒性传染病对全球公共健康的威胁日益严重,席卷全球近2年的新冠病毒是典型之一。除疫苗之外,开发广谱、高效的抗病毒药物,被认为是应对这类传染病的另一有力武器。

  近日,清华大学医学院丁强课题组与药学院饶燏课题组合作,在《抗病毒研究》(Antivira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靶向二氢乳清酸脱氢酶的新型喹诺酮类化合物在体外抑制埃博拉病毒感染》(Novel quinolone derivatives targeting human dihydroorotate dehydrogenase suppress Ebola virus infection in vitro)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评估了多种新型喹诺酮类化合物抑制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抗病毒效果,鉴定出两种高效抑制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新型化合物,并进一步揭示其通过作用于“嘧啶从头合成通路”中关键的二氢乳清酸脱氢酶DHODH,发挥抗病毒感染活性。该研究成果对治疗埃博拉病毒感染具有潜在的临床转化应用价值。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单股负链RNA病毒,有着比新冠病毒更高的致病性和死亡率(高达50%),近几年在刚果、几内亚等地多次局部暴发。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冠抗击中一度被视为“明星药物“的Remdesivir(瑞德西韦)也曾在埃博拉病毒中进行过临床试验。

  研究团队提到,瑞德西韦是一种直接靶向病毒聚合酶的核苷类似物,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效果。然而,有研究表明病毒的不断突变会导致病毒对该药物产生耐受,因此开发有效的抗埃博拉病毒感染药物迫在眉睫。

  他们认为,直接靶向病毒的药物等可能导致耐药株的产生,而作用于细胞宿主的药物则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耐药株的出现。

  研究团队对一系列新型的喹诺酮类化合物的抗病毒活性进行筛选,结果表明RYL-687、RYL-686和RYL-681化合物抑制病毒感染的IC50(半抑制病毒浓度)均比瑞德西韦低,并且细胞毒性非常低。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