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两岸青年携手共创非遗短视频
http://www.CRNTT.com   2025-04-15 13:13:36


两岸青年在采访拍摄惠安女服饰短视频。资料图片(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中评社北京4月15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深化海峡两岸融合发展,重在加强两岸同胞在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的对话沟通与交流合作。近年兴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创作活动,成为一种吸引两岸青年参与的文化交流新形式。活动多以大陆相关高校、媒体机构、行业协会为主体,邀请台湾青年群体赴大陆进行以非遗传承为主题的短视频共同创作,由此增进两岸青年对中华文化同根同源的认知,促进中华文化传播。活动不仅为中华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也在更深层次上促进了两岸文化融合。

  传承文化记忆推动两岸青年文化认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各个社区和群体所认同,并被视为自身文化身份核心的社会实践、表达方式、知识与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和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与仪式、自然与宇宙的知识,以及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有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增强民众共同体意识和文化认同感。中国目前已有4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既展示了中国悠久历史、多元文化,又体现了各地独特的风俗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非遗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不只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近年来,台湾民进党当局想方设法“去中国化”,试图割裂两岸历史和文化联结。实际上,无论台湾当局如何努力摆脱中华文化影响,两岸同文同种的事实无法改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在两岸同胞内心深处,是两岸同胞的“根”和“魂”。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两岸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与历史积淀。无论是传统节庆、民间艺术,还是手工技艺,许多非遗项目在两岸都有相似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具有共同的文化发展脉络。据统计,台湾祖籍闽南的民众占比超过70%。台湾传统文化与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高度相似性,如南音、布袋戏、歌仔戏等。中华文化特别是闽南文化在台湾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民众基础,这就为非遗短视频共创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峡两岸影视人才交流与影视文化研究中心和泉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共同举办了“携手向未来:两岸非遗短视频创作营(2024)”,华侨大学发起了“海峡两岸高校文化与创意论坛(2024)暨短视频创作营”……近年来,形式多样的海峡两岸高校大学生短视频研习活动,使两岸青年在体验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真切认识到海峡两岸文化历史的共同根源,进而理解和认同自身的中华文化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传统价值观,如敬天畏地、忠孝仁义、和谐共生和勤劳节俭等,不仅在大陆扎根深厚,也在台湾得到广泛认同。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新演绎,这些价值观得以延续和弘扬,进一步增强了两岸青年的中华文化认同。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