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夏西吉县秋景。(图片来源:新华社) |
中评社北京4月14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文学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时代的推动者。从《诗经》里的田园牧歌到当代作家笔下的山乡巨变,文学始终与乡土血脉相连。今天,文学正以新的姿态融入乡村建设,成为激活文化基因、凝聚精神力量、赋能产业发展的“金钥匙”。
西吉坡上,一扇文学之窗
讲述人:宁夏西吉县吉强镇杨河村党支部书记 张世宝
过去,提起西海固,人们的印象就一个字:穷。出去说西吉县是“文学之乡”,总有人觉得难以置信。然而,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文学的庄稼一直茁壮成长。西吉县人口不足50万,却有1600多人从事文学创作,农民作家有三四百人,文学爱好者更是遍布田间地头。
在杨河村,就有一个文学爱好者扎堆儿的地方——木兰书院。2019年,西吉县作协主席史静波回到村里,想着为乡亲们做点事。那几年,我也一直琢磨让村民摆脱物质贫困的同时,思想上也能提升一下。我们一合计,索性就办个书院,给大家“充充电”。
2020年,建在乡野山坡的木兰书院开门了。作家们慕名来采风,大学生们组团开展田野调查,农民文学爱好者们也在这里切磋起了文稿。就这样,原本寂静的山村通过文字与外界产生了奇妙的共振。
创办书院,并不是要把每个人都变成作家。这几年,我看到的是文学带给人们源源不断的向上向善的力量。每当大学老师、作家在书院交流,杨河小学的师生总是趴在窗边“蹭课”。孩子们喜欢听文学创作的故事,也渐渐爱上了阅读。后来,按捺不住好奇心的村民也时不时过来看看。当听到农民作家把祖祖辈辈的酸甜苦辣、命运变迁都写进了书里,老庄稼汉们拍着大腿感慨:“庄稼人也能写书咧,还讲咋脱贫,不就跟咱日子一样嘛。”文学像一扇窗,让这些质朴的人感受到了为美好生活拼搏的价值。
这带给我们很大启发,书院也开始了更多尝试:过去,村里矛盾纠纷多,我们就请法律方面的老师给大家讲讲睦邻友好;还有农牧专家给大家普及种植养殖技术,老艺术家带大伙儿排练文艺节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