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莞地标性建筑台商大厦(中评社图片) |
中评社╱题:台资企业融入中国大陆内循环研究 作者:唐永红(厦门),经济学博士、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楚童(沈阳),经济学博士、辽宁大学亚澳商学院讲师
【摘要】中国大陆正逐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台资企业宜积极融入大陆内循环,进一步获取大陆发展机会及大市场优势,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幷扩展生产边界,激发创新要素以实现品牌效应与转型升级,获得有助于生产经营的大陆政策效应和平台效应。现实中,台资企业如果要融入内循环,在生产环节上面临转型升级的要求以及生产分工边缘化、技术优势丧失带来的挑战;在流通环节上面临改产品出口国际市场为内销大陆市场的要求及其相关困难与挑战;在融资环节上面临因缺乏资信所带来的困难。实践中,台资企业应准确把握大陆内需市场发展的态势以及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城市升级的商机,积极顺应大陆生产经营方式的演变,基于自身生产经营的实力与能力、优势与劣势,找到有效融入大陆内循环的产业发展方向与生产经营方式。
一、引言
近年来,逆全球化趋势抬头,国际经济大循环动能减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大冲击①。因应这一冲击,中国大陆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中的关键在于畅通内循环,着力点在于通过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利用内外资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幷以此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继续促进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特别是中国大陆还持续出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面对中国大陆这一发展转型态势与政策取向,先前在产品与市场方面主要瞄准外需的大陆台资企业是否需要调整策略,适时融入大陆内循环?如果需要,又该如何有效融入?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早有学者指出,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应迈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与一体化发展③。在对于两岸融合与一体化发展研究过程中,最初的相关研究主要分析台资企业在大陆投资的发展状况④⑤。在两岸经贸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后,学者们一方面将视野拓展到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上,包括推进两岸市场一体化建设⑥⑦,幷对两岸一体化的经济效应进行实证评估⑧;另一方面转向在宏观层面研究两岸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路径⑨⑩。在中国大陆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来,学者进一步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两岸经济融合发展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包括分析了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演变以及对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影响机理⑪⑫,阐述在内外部冲击和机遇下两岸产业合作的现状和促进经济融合发展的路径⑬,从台湾出口大陆的增加值和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测度了台湾经济融入大陆内外部经济的程度⑭,幷从大陆的角度讨论如何突破制度和市场壁垒,促进台湾经济融入大陆双循环⑮等。
可见,关于两岸融合发展的研究虽已十分丰富,且有着一定的承接和递进,但多着眼于宏观层面的研究,而针对微观层面的台资企业为何要融入中国大陆“内循环”以及如何融入的研究,则明显不足。本文结合相关调研的发现,在系统阐明现阶段台资企业融入中国大陆内循环的意义与作用、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台资企业融入中国大陆内循环的产业发展方向与生产经营方式选择。
二、台资企业融入中国大陆内循环的意义与作用
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态势下,台资企业融入中国大陆内循环开展生产经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作用。
(一)深耕大陆内需市场,进一步获取大陆发展机会及大市场优势
近十余年来,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内需市场在大陆经济持续发展与人民收入逐渐提升过程中已经成为当前大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区域经济长期非均衡发展模式转变,大陆中西部地区营商环境与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优势逐步显现,以及信息、交通、运输等软硬环境的不断改进,地理位置也便于辐射更宽阔的内需市场。这显然为大陆台资企业深耕大陆内需市场以进一步获取大陆发展机会及大市场优势,在大陆进行产业和市场的梯度转移提供了可能。
这种可能性部分已成为现实。从投资地区分布来看,虽然1991-2023年间台商对大陆投资的主要地区为江苏(31.3%)、广东(17.2%)、上海(14.3%)、福建(9.1%)、浙江(6.7%),即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但单从近三年数据来看,重庆、安徽、江西、四川已成为台资企业投资的新的重要目的地,这说明目前大陆台资企业投资开始由沿海地区向内陆交通枢纽城市转移,投资转移除了考虑成本因素,也是深耕内需市场的需要与表现。从投资行业分布来看,近年来,批发及零售业和医疗保健及社会工作服务业已成为台资企业在大陆投资的新热点。以2023年数据为例,核准台商对大陆投资中,批发及零售业占比13.3%,仅次于电子零组件制造业(25.5%),医疗保健及社会工作服务业占比也达到8.0%⑯。这说明大陆台资企业有重点布局大陆广阔的民生消费市场的趋势。笔者走访的多家大陆台资企业表示,现阶段全球消费低迷,凸显了大陆内需市场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疫情前后,内需市场已经成为其销售最主要目的地。
政策层面,中国大陆坚定推进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以及统一大市场建设,不断拓展大陆经济发展的市场纵深与投资机会。这为大陆台资企业深耕大陆内需市场、转型发展提供了机会与条件。笔者在福建的调研发现,近年来,大陆台资企业在欠发达地区除了投资一般劳动密集型产业之外,特色农业和生态经济成为其新的投资热点。例如在福建漳浦的天福集团下设茶学院、茶博物院,茶博物院成为国家4A级景区和农业旅游示范点,茶文化成为当地特色的旅游名片。在此基础上,天福集团又进一步投资了天福医院和养老村。又如,福建漳平台资企业投资的樱花茶园利用当地的地理位置和条件,除了经营茶叶相关业务外,还将茶园改造成生态旅游景点,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再如,龙岩台资企业福果时代运营建设高标准现代农业设施和全流程智慧农业园区,幷将百香果嫁接技术推广至云南等地,成为台资企业参与大陆乡村振兴的典型。
(二)融入大陆产业链,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幷扩展生产边界
统计显示,2023年大陆及香港地区进口台湾地区的主要产品为电机与设备及其零件(72.0%),机器及机械用具(7.0%),光学、照相仪器及器具(3.8%);大陆及香港地区出口台湾地区的主要产品为电机与设备及其零件(49.1%),机器及机械用具(16.1%),光学、照相仪器及器具(2.5%)⑯。可见,当前两岸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这说明两岸产业融合基础深厚,在产业链上的合作可以发挥比较优势,达到帕累托最优效果。具体而言,一方面,大陆台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更多使用来自大陆的原材料与中间品,与大陆合作完成产品生产,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随着大陆生产要素与产品质量的提升,融入大陆产业链的台资企业可以获得稀缺要素及高端要素供给,从而扩展生产边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随着目前大陆产业链的完善,要素市场的“性价比”更高,大陆台资企业在大陆的在地化生产经营趋势已逐步显现。资料显示,2003年大陆台资企业在大陆当地采购机器设备及原材料的比例达49.93%,首次超过自台湾本土采购的39.37%。2019年大陆台资企业在大陆采购中,原料零件与半成品比例已达到73.85%,机器设备比例更是达到了82.94%⑰。这说明大陆台资企业正逐步融入大陆产业体系中。
台资企业投资大陆的产业与大陆自身优势产业的耦合度较高,大陆在制造业机器设备、零部件和原材料生产上早已技术成熟幷形成规模效应,大陆台资企业选择当地采购更具经济效益。笔者走访的多家大陆台资企业均表示,考虑综合收益,目前在大陆生产所需原材料基本依靠在大陆市场直接采购。相关资料也证明,大陆台资企业投资方式逐渐从以往藉助土地和劳动力实惠和进口原材料及机器设备的短期经营策略,向资金、原材料和设备在地化、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等“扎根”式的持久性经营模式转变⑱。
(三)依托大陆市场,激发创新要素以实现品牌效应与转型升级
长期以来,大陆台资企业在大陆聚集了大量创新要素,幷有待依托大陆市场进行激发,创造更大收益。《中国知识产权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台胞在大陆发明专利有效量占总量比重从2011年的35%上升到2018年的54.6%。在大陆专利审核标准趋严的背景下,台胞专利转化成果的效率不断上升,依托大陆市场将实现更大的创新收益。另外,台胞在大陆商标有效注册量从2011年的8.7万件增长到2018年的16.6万件。由于大陆全社会的品牌意识提升,大陆台资企业也开始注重品牌建设,逐步摆脱了以往以生产中间品和贴牌代工为主的被动局面。大陆台资企业品牌效应潜力巨大,融入大陆内循环有利于激发品牌价值,为打开内需市场提供了动力和势能。
与此同时,大陆台资企业研发在地化趋势也初步显现。台资企业与大陆企业创新要素的融合有助于台资企业转型升级。随着大陆创新实力的提升和营商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开始在大陆加大科研投入,以推动在地化转型升级。资料显示,2019年大陆台资企业技术来源为当地自行研发的比例已提升至41.42%。另外,在大陆的客户(57.35%)、协力厂商(33.82%)以及材料供应商(33.82%)已成为台资企业从事研发合作的前三大合作对象⑰。
(四)融入大陆内循环,获得有助于生产经营的大陆政策效应和平台效应
为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大陆持续出台政策,搭建平台,为台资企业融入内循环提供机会与便利。例如,“惠台31条”“26条措施”“助力台企11条”“农林22条”等先后出台的在整体层面施行的大陆惠台政策措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以及早先建立的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对台园区,则在区域层面为台资企业融入发展搭建平台、提供机会与便利。显然,台资企业融入大陆内循环,可以获得大陆政策效应和平台效应,有助于本土化生产与经营,减少成本、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三、台资企业融入中国大陆内循环的困难与挑战
从当前大陆经济发展转型的方向与要求以及台资企业的实力、能力与竞争力角度看,台资企业在生产、流通、融资等环节上仍面临着诸多现实的困难与挑战。
(一)生产环节上面临转型升级的要求、生产分工的边缘化、技术优势的丧失
一是面临转型升级的要求。因应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能源环境压力,“十四五”规划要求大陆经济在生产要素投入层面加快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在引进外资方面,体现为正在从过去的招商引资转变为现在的“挑商选资”。另外,大陆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这意味着未来大陆将严格控制高耗能企业的投资和经营,对营商活动采取一定的环境规制和环保要求。这显然会冲击到粗放型生产经营、科技含量不高、对环境有污染的台资企业。因此台资企业要融入大陆内循环,必须进行转型升级。笔者调研得知,目前台资企业聚集密度最高的苏州为保证经济低碳发展,出台了较高的环保标准,冲击到当地一些高耗能台资企业。例如,江苏的“能耗双控”行动直接影响到日月光、欣兴电子等高耗能企业的生产运营,这些企业不得不采取节能降耗措施。又如,在福建生产某运动品的某台资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影响到员工身体健康和破坏外部环境的粉尘、化学物等污染,在“双碳”目标的要求下必须转型、降耗。
二是面临生产分工的边缘化。按照微观经济理论,当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相同时,要素配置的效率最高⑲。台资企业可以与大陆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上融合协作来提高自身的全要素生产率。但现实中很大一部分台资企业在大陆投资的主要方式为“绿地投资”,主要是利用大陆的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要素优势从事“两头在外”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不是面向大陆日益成长的广大内需市场幷融入大陆的产业网络链条中与当地企业紧密合作生产。事实上,随着大陆内需市场的成长、本土生产技术的提升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大陆企业早已开始力争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地位,构建相对完整的产品生产能力。
三是面临技术优势的丧失。由于很多台资企业采用“台湾接单、大陆生产”的分工模式,长期处在产业链中低端的生产装配环节,弱化了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与大陆内资企业的融合程度低,导致逐渐形成技术差距,在融入内循环的过程中面临竞争劣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港澳台商独资企业R&D发展经费增长5.2%,少于内资企业的11%;开发新产品经费增长5.8%,少于内资企业的13.7%;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增长0.04%,少于内资企业的11.5%。这表明大陆台资企业的技术优势在不断减弱,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正在被大陆内资企业赶超。事实上,大陆企业在人工智能、新能源、5G、数字经济等领域已远远超越台资企业,近年来更是呈现出大陆企业带动台资企业的局面。
(二)流通环节上面临产品出口转内销的要求及其相关困难与挑战
因应国际市场需求衰退、大陆内需市场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大陆经济在市场需求拉动层面加快从外需拉动为主向内需拉动为主转变。台资企业亟需开拓内需市场,但面临着相关的诸多困难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产品销售模式不熟悉。以往以出口贸易为主的大陆台资企业主要依靠传统订单式销售模式,但目前大陆市场中的销售模式多样化,线上线下及其衍生模式层出不穷。部分台资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台资企业对大陆销售模式不够熟悉和与时俱进,不利于其拓展内需市场。
二是产品市场定位待调整。近年来,大陆民众的消费不断升级,对消费体验提出了更高的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需求。而大陆台资企业往往习惯于根据客户要求代工生产产品,偏向于“程式化”生产,在定制化生产上经验不足,根据市场需求引领消费和柔性生产的能力不足。
三是产品工艺标准欠匹配。由于国内外行业和产品标准存在差异,不少大陆台资企业产品的工艺、标准等符合欧美国家,与大陆市场需求、消费者审美不同,匹配适应大陆内需市场的布局和需求需要较高的成本投入。另外,一些产品的设计、技术、款式等知识产权均属于外商,在大陆生产需要取得外方授权,这也增加了生产和销售成本。如果大陆台资企业要以内需市场为主,可能面临技术耦合不佳和成本提高的难题。
四是产品市场销路难畅通。多数台资企业过往以生产中间品、面向国际市场为主,现要转型面向内需市场,生产和直接销售最终品,多面临打开市场通路的困难。台资企业往往与大陆企业关联性较差,难以利用大陆企业的品牌附加值、销售渠道、当地商业链等优势,导致开拓内需市场不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