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门大三巴牌坊正面。(中评社 姜宜芃摄) |
中评社北京3月2日电(实习记者 姜宜芃)当晨雾从妈阁山滑向半岛,大三巴牌坊的68级石阶便铺满了流动的光斑。这座高27米、宽23.5米的巴洛克式石壁,如同被时光熨烫过的巨型书页,在氤氲水汽中舒展着泛黄的褶皱。四百年前葡萄牙工匠雕凿的圣母像头顶,一株小叶榕正从石缝里探出新芽——这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东方梵蒂冈”遗址,至今仍在续写文明的共生寓言。
1602年奠基的圣保禄大教堂,曾是大航海时代最璀璨的东方十字架。由日本基督徒工匠与意大利建筑师合力打造的“天主之母教堂”,在1835年大火中仅存前壁,却意外成就了东西方建筑美学的永恒定格。其花岗岩接缝精度达到0.2毫米,这种媲美现代工艺的技法,源自澳门特有的“三合土”配方——将牡蛎壳灰、糯米浆与福建花岗岩糅合的智慧。
细看大三巴的第三层壁龛:圣母踏龙头雕像下的牡丹与菊花浮雕,为大明皇室特许的装饰符号;右侧中葡双语碑文中的汉字“念死者无为罪”,则是耶稣会士适应东方伦理的见证。最精妙的当属第四层耶稣像周围的星辰浮雕,其中三枚金星使用了福建水银镀金工艺,在潮湿气候中守护了四个世纪的光泽。
在牌坊背面的钢制观景台上,可见令众多建筑学家惊叹的“三明治结构”:10米厚的墙体剖面显示,葡萄牙红砂岩为骨,岭南青砖作肌,日本火山灰勾缝为脉。这种“文明地层学”在细节处更显张力——第二层壁柱上的混血天使,既持西洋竖琴,又踏祥云纹样;而基座处被游客摩挲发亮的中国石狮,口中含着的却是拉丁文刻写的“INRI”(拿撒勒人耶稣)。整座建筑混合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文明印记,走近仿佛能够倾听到建筑密码中蕴含的世纪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