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放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变了质的香港民主运动
刘乃强(香港)
全国政协委员
时事评论员

  香港《基本法》的附件一规定了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附件二规定了立法会的产生办法和表决程序。两者都有条款说明,「二零零七年以后」的安排,「如需修改」,前者「须经立法会全体议员三分之二多数通过,行政长官同意,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者程序一样,但只「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民主派」认为, 二零零七年的特首选举,和二零零八年的立法会选举,应该实行全面直选,而这修改程序,全部在香港进行,只须把结果报人大常委会「批准」和「备案」便可。换句话说,在香港政制发展之上,中央是完全被动的,而且基本上是没有权力的。理论上,中央有权不批准新的特首产生办法,但中央真要实行这否决权,推翻香港立法会三分之二通过的法案,和特首的同意的话,对立法会和特首,和他们所代表的市民的支持,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必会造成巨大政治危机。李柱铭更到美国宣传,香港的政制发展,只须在香港的立法会中通过一些程序性修改便成。有了这一法律「根据」,「民主派」更一再发动示威游行,要求零七、零八双普选。

  二零零四年初,特区政府成立由政务司司长曾荫权负责的「政制发展专责小组」征询香港各界有关普选行政长官及立法会的意见。

  释法明示香港行政长官及立法会选举办法的修改程序,须由行政长官提出建议后,再由人大常委会确定。香港行政长官据此于二零零四年四月十五日向人大常委会提交《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二零零七年行政长官和二零零八年立法会产生办法是否需要修改的报告》,人大常委会并于四月廿六日,决定香港二零零七年行政长官选举和二零零八年立法会选举均不实行普选,功能团体和分区直选产生的议员各占半数的比例维持不变,立法会对法案、议案的表决程序亦维持不变。

  二零零三年举办「七一」游行的「民间人权阵线」,于二零零四年七月一日再度举办游行,举办单位坚持当日约有五十三万人参加(但据各方面的点算,人数只有十多万,虽然客观来说,这也不是一个小数),沿途高喊「捍卫民主、争取自由」、「争取零七、零八年普选」、「还政于民」等口号。从这些举办团体 的口号,可以见到,「民主派」依然幻想「还政于港人」,建立「独立政治实体」,并且完全漠视人大常委会的权威决议,继续要零七、零八年普选。

  另一方面,二零零四年十二月九日进行立法会选举,「民主派」在六十个议席中一共获得了廿五席,远远低于他们乘「七一」效应,要囊括立法会一半议席,达到「立会三十,香港新天」的目标。而「民主党」这旗舰,议员数目下降至九席,从立法会第一大党的地位,下降至民建联和自由党之后的第三位置,丧失了领导位置,「民主派」也从此演变为没有共主的「泛民主派」,除了民主党之外,还包括新兴的四十五条关注组、职工盟、前线、街工和民协等,以及其他独立议员,如陈伟业、郑经翰、谭香文、李国麟、郭家骐等。香港民意的逆转,至此已露端倪,但是「泛民主派」却完全没有觉察,只推诿于比例代表制的选举方法,对他们不利,以及他们在新界东的捆绑策略错误所致。

  值得指出的是,二零零五年十二月四日,在立法会于十二月廿一日就零七年行政长官产生办法、零八年立法会产生办法表决的前夕,「民间人权阵线」所举办的游行,主席台上的口号除了依然是「捍卫民主、争取自由」、「争取零七、零八年普选」、「还政于民」之外,还出现了「共党必亡」等明显反共的口号,而开路的口号,则是挑战人大常委会决议的「争取零七、零八年普选」。这次示威,举办者坚持是廿五万人,但其他所有点算的结果,则全部只在五至八万之间,比前大降。所有民意调查,都显示有过半市民支持曾荫权政府提出的政改方案,但亦有很大比例市民,希望尽早实行普选。民意的逆转和取向,已经十分明显。香港市民希望在《基本法》的框架之下,与中央对话,寻求共识,循序渐进地加速迈向普选。

  代表主流民意的新整改方案
  为何被“反对派”蛮横否决

  特区政府于二零零五年十月中提出的零七、零八年政改方案,即所谓「区议会方案」,是既符合人大决议,又顺应上述香港主流民意的要求的一个方案。根据这方案,二零零七年特首选举,在选举委员会形式不变的前提之下,选举委员会人数由八百人增加一倍至一千六百人 ;其中增加的八百个席位中,香港总共五百廿九个区议员全员出任。而区议员当中,有八成是由直选产生的。其他选举委员产生的方法,事实上亦大有调整空间。二零零八年立法会选举,在直选与功能团体议席比例不变的前提之下,各增加五席至共七十席。新增的功能团体五个议席,全归区议会,由区议员互选产生。方案中有争议的委任区议员问题,政府在立法会表决前作出让步,建议在两至三届,即八至十二年之内,全部取 消委任议席。

  这个政改方案,并不牵涉零七、零八年之后的特首和立法会选举,只是一个过渡方案。这个过渡安排,不管怎样看,毕竟也是向扩大市民民主参与、增加直选元素这 个方向发展。方案将全体区议员纳入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立法会功能选举新增五席都给区议会界别,使这两项选举的选民基础扩大至三百万人,囊括了所有合乎选民登记资格的香港市民,对香港市民要求更多参与这两项选举的政治诉求做出了积极的回应。方案最初抛出来时,「泛民主派」私下表示大有喜出望外之感 ;但基于习惯上的反对立场,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回应,初步反应十分混乱。但不久之后,有一个至今仍匿名的自称七十八岁的老人,掏钱在多份中文报纸刊登整版广告,问他有生之年能否看到普选。与之同时,天主教 香港区主教陈日君高调召开「政教会议」;民主党前党魁李柱铭和退休元老司徒华在内部大发雷霆不准妥协;而《苹果日报》的老板黎子英也高调喝令「泛民主派」统一于零七、零八普选旗帜之下,将廿五个「泛民主派」 立法会议员捆绑在一起,并定期为他们每一个人定「转轪指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