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汪道涵
2006年2月号,总第98期

汪道涵先生与《中国评论》月刊
郭伟峰 《中国评论》月刊社长
周建闽 《中国评论》月刊总编
  我们平常尊称为汪老的汪道涵先生走完了人生90的路程,在悲痛之余,我们深深地怀念着汪老,怀念着他为《中国评论》月刊成长所做的一切。熟悉汪老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孩子,名字就叫做《中国评论》。 

  在1996年,因为李登辉访美,两岸关系急转直下,形势严峻,从事两岸关系的人都能预感到,今后海峡两岸再也不会平静,山呼海啸,波涛汹涌,是未来的两岸关系写照。统与独的决斗,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面临前所未见压顶乌云。两岸关系怎么办?无不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弦。作为长期从事两岸新闻交流的媒体人,我们觉得,两岸之间,需要一个理性的交流平台,而最好能在香港搭建这样的平台。为此,我们向尊敬的汪老汇报了有关创办杂志的设想。 

  记得是在1996年12月4日上午,初冬的上海,阳光温暖。汪道涵先生仔细地听取了我们的报告。在当时,我们这种想法可谓大胆之至,很少人能够理解,更遑论支持。但是,汪老的反应却出乎我们的意料。 

  汪老的第一句话是:“支持你们毫无问题,总之一句话,配合你们、支持你们、帮助你们,我当你们的联络员。”这一句话,带来了《中国评论》月刊萌芽的春天,也带来了两岸理性思维的春天。 

  随之,汪老进入了具体策划阶段,他认为我们起的杂志名称《中国统一论坛》月刊不理想,应该改为《中国评论》月刊。他说:“这样一来,杂志评论的范围更大,香港问题、台湾问题、大陆问题都可以放进去,读者的面也更广了。”他还教导我们,一定要坚持理性的立场,多刊载说理的文章。他还具体提出了办刊的12字方针:“摆事实、讲道理、明是非、求共识。” 

  汪老的理解以及支持,绝对不是心血来潮,看得出他早就在思考办刊问题了。后来他说,早在数年前,他就考虑必须在香港办一份这样的沟通两岸思想界的杂志。果如我们所料。从此以后,一切都挡不住脚步了。我们频频赴上海与汪老一起,进行办刊的全面筹备工作。1998年1月,《中国评论》月刊创刊号正式在香港问世,立即受到了两岸的高度瞩目。 

  再往后,汪老与我们的会晤就成了定期化的制度了。汪老对杂志的指导,既全面又深入,一段时期中,说汪老是社长或者是总编辑,可能更符合事实。对于两岸关系如何看,对于香港问题如何分析,对于中美关系如何评估,甚至找谁来写稿,把杂志寄给谁看,汪老统统考虑到了。就在不久前,还有一位台湾的学者对我们说,当年收到杂志的创刊号,很感动,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能收到。我们告诉他说,是汪老要我们给您寄送的。汪老把《中国评论》月刊当作自己的孩子,每逢友人,总是问道:“你看了《中国评论》吗?”汪老珍惜的,是杂志上的文章,杂志上的思想,杂志上的宽阔的为民族、为国家的之虑、之思、之心。 

  《中国评论》月刊从创刊至今已届8年,早已成为两岸唯一公开发行的思想性杂志,这本杂志,得到了两岸、港澳及海外专家学者、思想者们的积极支持,作用越来越彰显。孩子长大了。《中国评论》月刊,既反映了两岸专家学者的意见,又沟通了两岸专家学者的思想;既反映了两岸面对的种种麻烦,又提炼了克服问题的种种思考;既反映了两岸遇到的特殊症结,又反映了两岸民意的澎湃思潮,所以,《中国评论》月刊是具有思想、思考、思潮特质的思想性平台。这座两岸之间罕见的和平理性的传播平台,是汪老亲自搭建的。 

  汪老离开了,但是,汪老为祖国和平统一作出的贡献,将永远感动着两岸,感动着我们。《中国评论》月刊不会辜负汪老的期望,永远要做两岸之间和平理性的沟通桥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