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魁解剖
2005年12月号,总第96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默克尔:德国新总理、欧洲「铁娘子」
吕义国(北京)
本刊特约撰述 

  事实上,默克尔的政治智慧决非普通男性政治家所能及。在三年前的德国联邦议会大选中,羽翼未丰的默克尔主动放弃候选资格,转而推荐联盟党的另一位领导人──基社盟主席施托伊贝尔出马,向实力强劲的时任总理施罗德发起挑战。虽然施托伊贝尔的挑战并未成功,但却巩固了默克尔在联盟党内的头号领袖地位,为今年出马挑战施罗德奠定了坚实基础。由此不难想见,默克尔深谙「该出手时就出手」的道理所在。不夸张地讲,默克尔迄今为止最重要的政治抉择,不是今年由她自己出马竞逐联邦总理,而是三年前推举他人出战施罗德,进而为今天的成功铺路。 

  经济难题及其欧洲寒蝉效应 

  不少的德国问题专家,把施罗德下台与社民党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德国每况愈下的经济状况。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尤其是施罗德执政这七年,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百分之一点三,创联邦德国建国以来新低,从而使德国沦为欧元区经济增长最缓慢的国家之一;失业人数却不断攀高,二○○五年二月达到了创纪录的五百二十一点六万人,失业率一度高达百分之十一点七;各种经济社会矛盾渐趋尖锐,德国经济与高福利的社会制度性弱点愈发明显,有人称德国已从欧洲经济的「发动机」沦为了「大拖斗」。

  这也是默克尔领导的大联合政府所面临的头号难题,联盟党计将安出?默克尔在两大阵营谈判期间曾经透露说,双方已就经济和社会福利改革等政策初步达成共识,只是由于立场不同,双方在具体做法上的分歧仍很明显。双方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将在组阁谈判中就一系列棘手问题努力寻找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如何对「僵化的劳工市场」进行深入改革、如何减少各级政府庞大的财政赤字等问题。考虑到双方在人事安排以及内外政策上尚存较大的分歧,这也将直接影响新任政府的决策力和执行力。

  但据媒体透露,施罗德在谈判过程中获得了默克尔的允诺:不触及德国的产业工资谈判制度。以普通产业工人为主体的工会支持该制度,但是商界领导人反对。社民党还得到保证,不对周日和周末发放的补助征税。这些都是有利于社民党的支持者工人阶层的举措,此举使得联盟党在上台执政的同时,却面临着遭遇基层支持者不满乃至反弹的风险与危机,而联盟党赖以上台执政的选民基础原本就不太厚实。如何在安抚对手与满足选民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将高度考验默克尔本人的政治智慧。

  目前舆论最担忧的是,由联盟党和社民党组成的大联合政府,今后可能会因为双方相互制约而导致德国经济停滞不前,因为政府若由「势均力敌」的两大政党妥协产生,其政策措施必然会受到限制。所以,眼下的德国政局,对其他欧洲国家的领导人也是一大警讯,特别是对那些积极主张力推进经济改革的领导人,更是省思意味颇浓。由此看来,欧洲政治精英们倾心构筑「大欧洲」的理想主义情结,将不得不让位于关乎经济民生的现实主义需要。但是人们并不乐观,默克尔又能给欧洲带来什么呢? 

  「亲美英,疏法俄」的外交调整 

  虽然联盟党无奈交出了外交部长这一重要职位,但是着眼于长远来看,默克尔仍将缓慢推进亲英美疏法俄的外交政策。当然,在外交事务依旧由社民党人主掌的前提下,默克尔既定的外交政策不可能尽快施行。因此可以预见的是,让继续发展德法、德俄之间的现有密切关系,和努力修补德美、德英之间的传统亲密关系并行不悖的一种「双轨平衡外交」,将是德国新一届大联合政府在近期推行的外交主轴。

  继五月底法国民众在全民公决中否决欧洲联盟宪法条约之后,九月中旬的德国选举结果似乎加深了欧洲以及欧洲左派的危机。与此同时,这一结果再次表明,法德以及所有欧盟成员国的公民还在犹豫、仿徨和期待。同时,德国选举结果也好像是对法国全民公决结果的补充:选民把一个过于专家政治化、过于自由化、对大规模失业无能为力、缺乏明确国界的欧洲拒之门外,从一开始就充当欧盟「发动机」的法德两个大国都陷入了困境。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