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放

【 第1页 第2页 】  
中日关系的症结与中国全球战略的切入点
马挺(日本)
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讲师

  试想,一个在肌体上发达得相当健壮人,却被捆住了手脚,不能发挥他的能量,迟早有一天时会发疯的。当年德国之所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有一次大战后对德限制过严的因素在内。同理,在日本已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也不必讳言已经成为一个军事大国的情况下,在国际政治、外交方面却长期被捆住手脚,国际贡献上得不到尊重,民族心理被扭曲,再加上日本民族的一些特质,很难保证,日本不会第二次“暴走”。

  当然,日本也很可能“不识相”。金大中任总统时期,韩国决定给日本“后战后” ,不再要求道歉。两国关系好到了合办“世界杯”的程度。可是,日本一个县的县议会关于独岛(竹岛)的一纸决议,又使人们明白,日本对过去对朝鲜半岛的殖民统治毫无反省之意。韩日再次反目。

  由此可见,由于基本理念的巨大差异,就是想让日本成为“普通国家”,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对中国来说,这就需要高屋建瓴的见识、细致入微的战略性考虑和坚实无误的实施步骤。

  中国的全球战略及切入点

  中国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大国

  这里所说的大国,首先不是美国式的超级大国;不是企图将自己国家、民族的价值观强加于人的大国;更不是用武力或武力相威胁来推行本国意志的大国;同时也不应只是一个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影响大的所谓大国。而应该同时是一个负有国际责任和对国际负责任的大国。

  中国不应该回避将成为这种大国的现实性。

  从上世纪末“中国能养活十三亿人口吗”的论调开始,各式各样的“中国威胁论”就在接踵而来。其前提都不外是中国将成为一个大国。

  针对这些论调,中国一再表明不会谋求成为一个超级大国。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类的表明,是否会对国家意志、国民意识产生某种影响?也就是说,在对外表明并一味告诫自己不成为超级大国的同时,忽略了自己实际上正在以超出人们预料的速度成为一个大国的事实。从而忽略了为准备成为一个正直的、有责任感的大国所应该提前做好的国民意识方面的培养;行为模式的规范和国家战略方面的准备。

  当中国真正在政治、经济、外交上成为一个全方位大国时(应该不会晚于二十一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一个国家的行为模式,中国对世界将是举足轻重的。稍有不慎,就会给世界的和平、全球的秩序带来不良影响。这就要求中国不但在国家意志、国民意识方面要成为一个主张和主持正义的大国,更要未雨绸缪地做好出具有战略水准远见的准备。

  比照日本,比中国早几十年成了经济、军事大国,但一直未能成为真正的全方位的大国。为什么?就在于日本至今既没有表现出作为一个大国所应具有的国家理念,也没有采取对全球和平负责任的态度及行动(问题还有更深层的一面,这里忽略),而是在历史问题上推诿责任;在外交上对美国一边倒;在经济上无节制地扩张。

  对于日本这样一个国土狭、资源乏的国家来说,面对一衣带水之邻,一个全方位的大国正在出现的事实,即使排除了某些政客蓄意渲染的效果,让一般地日本人不感到是一种威胁也是不现实的。

  不仅是对日本,对东南亚以至全世界,仅仅从外交上表明中国将不会成为一种威胁,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从中国的行为模式上让他国感到安心,感到中国将成为给他们带来利益的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将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推而广之,运用于中国对国际社会、国际关系的构思,是具有很深刻的哲学层次意义的;对中国形成一个具有大国风范的国民心态,民族意识和国家的行为模式是切中时弊的。

  和谐世界应相互尊重

  摸索一个对应世界的国际理念,形成大国的行为模式,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问题。这里只就中日关系,谈谈有关“尊重”问题。

  建立一个和谐社会,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相互尊重是必不可少的。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首先自己要尊重他人。国家间、民族间也是同理。

  日本人中对中国、对中华文化的心理,从“崇华”到“厌中”,具有一个相当宽的幅度。其理由这里不细谈。而中国人对日本的态度,基调就是轻视、鄙视、蔑视。当然,这种态度的形成,不能否认与上个世纪的战争以及日本政府对历史反省的匮乏和遮掩不无关系,但同时也不能否认,中国人残存着对日本民族和文化的不正常心态。动辄“小日本”就是一种外在表现。试想,对于敌人都要尊重人格,何况是一个邻邦呢。

  我们应该仔细地咀嚼胡锦涛主席关于中日两国“和则两益,斗则俱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中日两国关系,在亚洲范围内,相互都是最为重要的国际关系。处理中日关系,应该慎之又慎,绝不能“窝头拴绳--抡着吃”!真正在挑拨中日关系的是日本的右派。而我们如果不是竭尽全力地,同时又巧妙地维护中日关系,不就正中了日本右派的下怀了吗!不尊重他人的结果就是自己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锤炼一个准备成为全方位大国的外交能力,以及尊重他国的国民风范、肚量和气质,中日关系应该是一块试金石。

  中国省思全球战略应将东亚作为切入点

  中日关系的要害在于台海局势。

  中国需要二三十年的和平建设环境。这是大道理。近年来,中国已经和邻国基本解决了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加上在台海问题上,大陆一部“反分裂法”,巧妙地运用国际准则,有法、有理、有利、有节。一着妙棋,满盘皆活。现在,环顾中国周边,只有中日关系是断层。而且,这一断层又与台海局势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

  日本人中存在一种“台湾情结”,怀念对台湾的殖民统治,一直认为台湾是日本的“失地”。日本右派正是利用民众的这种心理,或明或暗地支持“台独”,进而企图有机会能让日本在台海局势上插一手。日前,外相麻生关于台湾殖民统治时期教育问题的发言,就是一例。同时,台独分子也正在利用这一点与日本右翼政客眉来眼去。

  日美两国把台海局势列入“日美共同战略目标”,实际上就是给了日本染指台海局势的通行证。可以说,如果日本可能在台海局势上起作用的话,那一定是负面的。

  美军正在全球进行战略性重组。在东亚,撤减驻韩驻日美军,缩回关岛或本土等基地,以集中力量对付全球性恐怖袭击。同时,诸如将原在华盛顿州的美陆军第一军团司令部移驻东京附近等,以加强驻日美军指挥机关以及与日本自卫队的共同指挥系统。这就是说,一旦东亚发生危机,美军就要多多“仰仗”日本了。

  东亚危机,目前可以考虑的除了朝鲜,就是“台海”。要说朝鲜会对美国和日本发动攻击,没有人会真正相信;而台湾当局狗急跳墙的可能性却是很大。台海一旦“有事”,美国很可能不直接插手,而让日本去当急先锋。这正是日本右翼政治势力为了圆其“台湾情结”所求之不得的。

  日本觊觎台海,而台海局势又是大陆是否能保证长期和平建设大环境的关键之一。所以中日关系的要害就在于台湾海峡局势。应该彻底地打消日本染指台海的企图。要通过外交等种种途径,让日本右派明明白白地知道:台海问题,没有你插手的份儿!而“参拜靖国神社”则应当主要放到意识形态的范畴去处理,至少是不能当作中日外交的头等大事。

  简言之,中日关系不仅是历史范畴的问题,同时是中国的全球战略中占有极重要地位的,应该从现实和将来的角度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由于中国对日本还没有能够处于一种冷静的、正常的心态,导致了近年来对日关系缺乏远见和主动。自从小泉当政以来,对日外交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贸易上是听之任之;文化交流上是可有可无。

  对日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干扰中国为赢得几十年的和平稳定的国际大环境,还可能破坏目前尚比较脆弱的两岸关系走上正轨的势头。

  中国在开始考虑全球战略,但是不可能,也不应该忽略或越过东亚战略去考虑全球战略。而东亚战略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日关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能理顺包括对日外交的东亚关系,我们何以面对全球?

  不管从民族感情上是如何厌恶日本,我们的政府、媒体、民众,应该开始注重调整民族意识和国民心态,从而调整包括外交等方面的国家行为模式。必须认识到中日关系不是一个可好可坏,听之任之的关系,而是非搞好不可的重要关系。不从东亚地区以至全球战略高度为基点,把这一位于东隅的“断层”连接起来的话,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平崛起战略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完)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