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放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金融改革:进展与发展趋势
巴曙松(北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导

  三、外汇做市商制度推动人民币率形成机制改革深入

  中国人民银行自二○○六年一月四日起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简称OTC方式),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主体以双边授信为基础,通过自主双边询价、双边清算进行的即期外汇交易。随着OTC方式的发展,客观上将形成分层的外汇市场体系,即具备实力的大机构之间相互进行大额交易,同时大机构承担做市职能,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而央行同时引入的做市商制度有利于活跃外汇市场交易,提高外汇市场流动性,增育金融机构的做市能力,建立 OTC方式、撮合方式和银行柜台交易方式之间的价格传导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在实行这项制度以后,人民币的浮动明显会更加灵活,市场供求在价格形成中发挥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央行在二○○五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将进一步完善多种交易方式并存、分层有序的外汇市场体系,积极推出新的外汇金融产品,鼓励金融机构以有效控制风险为前提积极进行创新,丰富企业、个人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产品。目前看来,外汇市场的多层次以集中撮合交易方式为主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将会继续发挥作用,但采取这种交易方式的国家很少,因为效率相对较低,要转向无形市场和有形市场两种交易方式相结合,重点发展无形市场;在交易方式上,将来发展的重点是为了应对灵活的汇率所需要的远期交易和新的风险管理工具。

  四、金融衍生品市场建设提速

  随着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巨大进展,提供更多的规避金融风险和活跃市场交易的衍生工具的要求日益迫切。目前,中国政府正积极筹建金融期货交易所,股指期货等金融期货的推出时机已经逐步成熟。

  中国人民银行二○○六年在银行间市场推出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光大银行和国开行已经完成首笔交易。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的发展,在宏观上可以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形成高效统一的债券市场,打通债券市场、货币市场、贷款市场和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之间的价格联系,提高债券收益率曲线的效率,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中央银行的金融宏观调控能力。同时在微观上,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利率互换能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规避资产负债利率错配风险,向客户提供不同利率结构的贷款和理财产品创造了条件。

  五、企业年金市场和产业基金试点迈出实质性步伐

  光大银行、中国银行、人保财险获三家央企批建企业年金,表明规范的企业年金运作正式起步,新的制度平台基本搭建完毕和通畅。企业年金参与者的增加,从短期看有利于资本市场,包括债市和股市的稳定和发展;从中期看,企业年金不断完善,将促进社保基金的完善,推动保障型市场的发展,促使居民减少防范性储蓄存款,增加投资性资金的运用。

  另外,总额二百亿元、首期规模五十亿元的渤海产业基金已经得到国务院批准同意,即将进入招股和发起设立阶段,将成为中国第一只中资产业投资基金。

  宏观金融政策与制度变革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金融管制的放松,正成为中国金融改革的外生和内生力量,驱动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化和建设。

  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

  从目前的政策趋势来看,利率市场化在今年会有一个非常显着的推进过程。央行二月廿一日发布的二○○五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称,要在巩固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存率下限政策的基础上,适当简化贷款的基准利率期限档次,推进长期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此前也有央行人士表示,除一年期的存款基准利率外,其他期限存款的基准利率可能被取消。另外,央行表示将完善中央银行利率体系,建立适时动态调整再贴现率等中央银行利率形成机制。这意味着央行利率决策的灵活性、自主性将进一步增强,能够更好地通过利率的调整向市场传导政策信号。

  外汇储备将进一步优化,资本管制逐步放松

进一步优化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和资产结构,继续拓宽外汇储备投资领域将是中国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同时,外管局已经表示二○○六年将允许保险公司购汇进行境外证券投资,二○○六年还将引导境内机构和个人外汇资金间接进入境外资本市场;同时,将逐步降低保险公司境外证券投资的准入门槛。将研究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股票和存托凭证(CDR)等有价证券及跨境资金流动所涉及的外汇管理政策。同时,外管局二○○六年还将规范境内居民持有境外股票及股票期权的外汇管理规定。

  金融监管与调控机制进一步完善与健全

  中国央行正围绕金融生态的建设,立足于经济转轨的现实,从制约金融生态的一系列关键环节着手,强化服务职能。服务型央行是在央行职能转型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央行的职能定位需要服务于总体的金融监管框架的调整,服务于转轨经济的环境。服务型央行侧重于提供金融生态中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要素,为金融运行提供更为迅捷的交易平台和更低廉的交易成本。例如,征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不同地区的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进行分析和评估,都有利于督促良好的金融环境的形成。

  随着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的顺利完成和三家最大的保险公司在境外成功上市,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立现代保险企业制度,就更加紧迫地摆到保险业面前。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风险和问题越来越受到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保监会二○○六年二月颁布《关于规范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试行)》,主要包括强化股东义务、加强董事会建议、发挥监事会作用、规范管理层运作、加强关联交易管理、加强信息披露管理、治理结构监管七大部分内容,旨在通过严格的问责体系,使保险公司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决策和控制机制,切实防范经营风险,保护被保险人、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下一步改革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产能过剩、经济平稳回落与银行不良资产的关系需要进一步观察

  到二○○五年末,中国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首次下降到一位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是,从不良资产与经济周期的历史波动轨迹看,通常不良贷款大部分都是经济景气迅速上升时期投放出去的,一旦经济出现较大起伏,高速扩张的信贷必然产生大量新的不良贷款。

  产能过剩是否会导致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上升,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并不能就此认为此次经济调整和产能过剩就一定不会结银行带来不良资产的上升。这需要取决于多个方面的因素,例如,银行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投放的信贷是否在风险控制和风险定价方面作了充分的预防?银行对于不同产业的供求关系的变化是否有了超前性的把握以避免过多介入到目前已经出现的过剩产业、或特别是过剩产业中的劣势企业?实际上,产能过剩的产生在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中不是第一次出现,也可能不会是最后一次出现,因此需要用历史的眼光和市场化的角度来考察。

  二、金融机构内控机制建设仍需加强

  国有银行案件频发的势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据报道,中国银行在二○○六年三月又爆出在下属分支行的票据诈骗案件。在这起案件中,一系列的监控措施轻松地在银行内部人士的串谋中被化解。

  而从总体情况来看,金融机构内控机制的诸多缺陷仍然没有消除。当前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体系缺乏足够的独立性。无论是业务程序、绩效考核、还是提拔任用,风险管理部门在现有的框架上是难以独立发挥作用的。同时,金融内控机制缺陷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分支机构众多、层次众多,导致上级行不能动态有效地掌握下级行的经营管理动向。目前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层级一般意义上有七级,较之现有的政府机构的层级还要多,这样层层上报信息的机制,无法保证其最终汇总的信息如实反映一家银行的真实经营状况。如果说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银行通常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话,那么,中国的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就是这种层级过多、控制不力导致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三、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制度亟需建立

  在德隆倒下之后,涉足多个金融领域的金信信托也被托管。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跨市场的交叉性金融产品将以不同的方式打通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的隔离。在这种趋势下,即使监管机构基于惯例确认各自的监管权力范围,纷涌而出的跨市场创新又会迅速模糊这种边界。与跨市场创新相伴而行的,则是金融控股公司热潮的兴起。尽管目前有不少金融控股公司没有得到类似中信集团这样的官方批准,但是其横跨多个金融领域的现实,已经决定了这种多元化金融机构成为了中国金融市场的现实;其对于中国金融市场、金融监管体制的影响,决不会因为目前已有的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的界定而可以回避。

  (完)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