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由于这么多异常多样的文化,使周边各国政治体制的作用显得突出一些。有些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小国家,对中国最近几年的迅速发展,还是持一定的警惕态度。即使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对中国的防范心理也是显而易见的。
假如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遇到了西方大国的竞争,那么一些中小国需要考虑是要接受中国的模式,还是接受美国等西方大国的模式,即它们需要衡量一下哪种模式对自己的影响最大。根据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说,随着美国等国家对亚太事务的不断介入,中国对周边中小国的吸引力可能会相对下降。
需要东亚的核心国家共同推进和谐
第三个不利因素也是最大的不利因素,和谐周边的建设还缺乏核心国家的联合推动。东亚地区合作不得不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是缺乏核心国家的积极推动。尽管中国极力提倡构建一种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但是我们的这种想法仍需要与周边大国进一步沟通、交流。
欧洲一体化的成功实践表明,欧盟之所以能够形成今天的规模,与法国、德国和英国的联手推动是分不开的。反过来,东亚地区一体化没有类似的几个核心国家来共同推动。而且首届东盟峰会已经表现出一个不好的苗头,即东亚地区的一体化出现了非东亚地区的国家的参加(日本将澳大利亚、新西兰拉进了此次峰会)。没有大国深入参与的地区合作必定是不成熟的。
在中国的周边地区,核心国家如果算上俄罗斯的话,还有美国、日本。大国是构建和谐周边的关键。与之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上述核心国家未能找到共同利益契合点,那么它们就不会找到一个共同的有效机制来推动一体化继续深化。目前,不管在经济领域还是安全领域,这种机制并没有有效运转起来。如果大国关系处理不好的话,将对中国营造和谐的周边,造成最主要的障碍。
胡仕胜:分片分块易于合作
既然大的地区认同、区域机制安排比较费劲,或者运转起来效率不高,其实可以考虑分片管理。
因为中国周边那么大,三万多公里边界,应该根据不同的区域,分块、分片管理;就是根据地区各自的特色,建立一种次区域合作,推动次区域合作的发展。有时也是可以达到和谐周边的目的的。
如果强求一律的话,刚才说了,中国周边有那么多的宗教、那么多不同的文明、各种政治形态、民族形态,都不一样。不像欧盟那样,有一种统一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
我认为,既然难度很大,就不如退而求其次,专心在不同的区块,经营我的区域机制安排。比如东盟的十加一、十加三,还有六方会谈、东北亚合作等,每个区块都有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不同的区域合作,根据当地具体的特点来经营。
当然,现在中国和南亚的区域合作机制尚没有建立,中国刚刚在去年成为南盟的观察员;至于这个观察员怎么运转,南亚的几个国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印度对于中国成为南盟观察员是抱有非常严重的猜疑心态的,就把韩国拉进来,又把日本也拉进来,还把美国也拉进来,都作为观察员,将观察员之间的力量相互抵消。
我的意思就是说,分片管理,各有侧重,这样可能更加有效地推动区域机制的安排。因为祇有通过区域机制的安排,才可能会有效地抵制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疑虑。
因为中国的块头太大,即使你是非常友善的,人家也会怀疑你。就像大象和羊,记得东盟的哪个人说的,大象即使对我没有任何恶意,但是你翻个身,对我这个羊来说,都感到恐惧。
中国处在这种环境下,面临着三个崛起的或者说转型的大国,因此在各个区段可能采取不同的战略合作方式,可能更有效;形成不同的区块利益共同体,这样对于建设和谐周边,可能会更有效一些。
这还是一个机制制度化的问题,使中国在不同的区块都让人看到是可预期的。中国现在之所以让人感到恐惧,就是因为其不可预期性。
韩锋:中国改变了东亚整体结构需要明确会提供什么模式
这个地区有几个特点,有利于我们构建和谐地区,同时也有一些障碍。
地区的多样性和巨大差距
给建立地区一体化带来难度
这个地区,应该说包括了世界上主要的文化与宗教,在制度上也可以说几乎涵盖了当今世界所有的政治制度,无论是转型的、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的,还有军人政治的,还有君主政权。这个地区政治制度的多样性,就构成了这个地区的一个特点。这对于要建立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地区一体化,应该说是一个难题。
但是在我看来,在这个地区,目前还没有人想建立一个严格的、非常制度化的地区机制,起码在近期是不可能,另外也没有哪个大国有这样的打算。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共同体、一体化的提法,或者可以说,在这些共同体的策划者的脑子面,就没有欧盟共同体那样的地区一体化或者共同体建设,将来是什么东西,现在都还讲不清楚。我想需要包装,需要创造新的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