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2007年4月号,总第112期

台湾“浅碟政治”的特点与危害
锺维平(香港)
中国评论通讯社评论员
  一直想找到一个形象比喻台湾选举政治的词汇,有日灵光在脑中一闪,“浅碟政治”如何?后来一查资料,才发现台湾联合报早在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的一篇社论中,就涉及到了台湾的“浅碟政治”,用的就是这个词。

  联合报的相关社论说,过去,台湾的经济被称为“浅碟经济”;现在,我们发现台湾曾大感自豪的民主成就更是“浅碟政治”。这个浅碟,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提升人民幸福的动力,却不时激荡浅碟风暴,祸台殃民。

  该社论对“浅碟政治”的特征有所勾勒:台湾近几年的内耗空转之下,各方面似乎都在“变薄”。政治上,失去民主深化的追求,而陷溺于争权逐利;经济上,失去向外开拓的瞻瞩,坐困愁城;社会上,民众的情感被切割分化,而变得易怒难容;人们对现状感到躁郁,对前景感到悲观。 

  因为该社论不是主要探讨“浅碟政治”的,所以没有深入挖掘,也就给我们留下了补充分析的空间。“浅碟政治”的联想,源头当然来自“浅碟经济”,台湾经济是举世公认的外贸型、海岛型的浅碟经济形态。经济是基础,自然决定了政治形态的相似性。台湾的“浅碟政治”与“浅碟经济”之间有共通的特点。

  第一,依赖性强。“浅碟经济”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对外依赖性强,大进大出,自己很难作主。“浅碟政治”具有同样的属性。台湾的政党政治、选举政治,表面看来,自主性很大,选民选票说了算,但是,这祗不过是“浅碟”上的政治水珠而已。台湾政治,强烈依赖美国的亚洲战略,依赖美台关系,甚至也依赖两岸关系。美国与中国大陆,才是决定台湾政治最后归宿的力量。

  第二,资源性缺。台湾之所以呈现“浅碟经济”特征,最主要原因是资源缺乏,自己没有什么东西,一举一动都靠外来的。台湾的“浅碟政治”具有同样的特征。政治人才缺乏,政治理念缺乏,政治资源缺乏,政治秩序缺乏,政治文化缺乏。比如,同样是选举政治,美英国家实施的两党制,台湾目前就没有仿效的资源,台湾的两大党关系仍然处在你死我活的革命式政党关系,导致选举成了置对方于死地的政治手段,那么,一切民主的资源都无法真正地运用了。

  第三,动荡性大。“浅碟经济”最大的弊病,就是来得快去得快,动荡不安。“浅碟政治”存在同样的弊病,政治体制不稳定,政党政策不稳定,社会结构不稳定。旧去新来,忽然之间。朝夕不同,弹指一挥。一句话、一句口号、一个动作,都能导致社会风云变色,哀鸣遍地。政党斗争残酷,年年求输赢,非要制造动乱、动荡不可。

  第四,包容性差。既然为“浅碟”,那么就绝对没有包容性可言,经济如此,政治亦如此。“浅碟”之中,没有厚土,更没有沃土。当前的台湾政治,哪有一点点包容性?政党之间没有包容,族群之间没有包容。强迫自己遗忘历史,遗忘两岸,乃至最终遗忘世界。政党人物祗盯着位子,为角逐政治利益可以做出撕裂社会的动作,不计一切后果。甚至形成了政治斗争高于一切的格局,为此可以牺牲经济利益,牺牲人民利益。

  以上种种具体特点,构成了台湾政治的一个最大的具象:乱!正如联合报社论指出的:的确,台湾变薄的绝不祗有政治,但政治却是主要根源。过去,台湾政治乱象被归咎于选举太多、在野党无理杯葛;但冻了省也废了“国大”,乱象依旧在,人们才知道主政者的无能和无理是更可怕的乱源。六年间五度更换“阁揆”,撤换数十位“首长”,将政务官贬成唯唯诺诺的执行官,让执政党捆绑成一言堂;陈水扁从台湾之子变成台湾之耻,他也把政府的功能阉割了。大家更挂虑的是,台湾这种帮派火拚似的政治斗争,何时才可能停息?台湾近乎停滞的发展,何时才有恢复生机的可能?台湾窒息的社会气氛,又何时才有纾解的一天?  

  “浅碟政治”的危害性太大了,政党恶斗,社会分裂,族群对峙,经济边缘,安全不再,战争笼罩,有百害无一利!

  “浅碟政治”最大受害者还是民众,民众的不安定感持续增加。如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每逢政治活动或选举时刻,六成七感觉有族群对立,仅二成五认为没有;日常生活中,虽仅三成一民众认为有省籍问题,但和去年调查结果相比,不论是政治或日常生活中,感觉族群对立的比率都增加五至六个百分点。此外,抱怨台湾族群对立问题越来越严重的人也从去年的三成九增加为五成一,多了十二个百分点;仅一成二肯定族群对立有改善,少了八个百分点。民众的内心不安定,内心大仿徨,社会如何可以安定?社会如何可以不仿徨?

  只有真正掌握了台湾“浅碟政治”的特点,认识清楚其危害,才能对台湾政治乱象及未来走向做出正确的判断。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