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魁解剖
2007年1月号,总第109期

安倍晋三:不失开放与灵活的“战斗政治家”
舟楫(北京)
本刊特约撰述

日本新首相:安倍晋三


  .日本新首相安倍晋三为何自称“战斗政治家”?
  .他的身世与政治观点为何?
  .安倍将推行甚么样的内外政策?
  .他的对华政策与小泉有何不同?

  2006年9月,日本历史上争议颇多的“小泉时代”终于落下帷幕。安倍晋三在执政党自民党的选举中当选新任总裁,成为日本的新首相。10月,安倍首相先后访问了中国、韩国,他对中国的访问被媒体评价为“破冰之旅”,结束了中日首脑5年没有进行正式会晤的历史。安倍首相已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关注的焦点。那么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出身名门的“战斗政治家”

  安倍晋三对政治有独到的看法,他把政治家分为“战斗的政治家”和“不战斗的政治家”:“战斗的政治家”是指为了国家和国民,不怕批评,勇于采取行动的政治家;而“不战斗的政治家”是指口头赞成你的意见,但是决不会和你一起经受批评的政治家。安倍晋三立志要做“战斗的政治家”,他最为崇拜以钢铁般意志着称的英国首相邱吉尔,也喜欢引用孟子的“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句话,意思是经过成熟的思考之后,应该沿着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坚定的走下去,而不要过多的在意别人的看法。

  家庭背景是安倍晋三形成坚定执着政治风格的重要因素。安倍晋三1954年生于东京,父亲是前外相安倍晋太郎,外祖父是前首相岸信介,叔祖父是前首相佐藤荣作。童年的一件事让他记忆犹新:1960年,东京爆发了左翼政党发动的反对《美日安保条约》的大规模游行,游行队伍包围了首相官邸,开始投掷石块和燃烧的纸团。听着窗外嘈杂的口号声,幼小的他也调皮的踏着节拍,喊着“反对安保,反对安保!”当时,他的外祖父岸信介首相,始终平心静气的面对喧嚣的场面,泰然面对社会上各种责难,甚至对亲人说,已经做好为政治理想献身的准备。安倍晋三后来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称赞他的外祖父是一位一心考虑国家未来发展的政治家,他为外祖父能坚持自己立场的决心和意志感到自豪。当然,安倍晋三眼中的岸信介与中国人记忆中那位甲级战犯嫌疑人的形象差距甚大,但是他的确继承了外祖父那种为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坚持奋斗的精神。

  1982年安倍晋三开始担任其父安倍晋太郎外相的秘书,涉足政坛。1991年,他身患胰腺癌的父亲在去世前1个月还坚持会见了访日的苏联总统戈巴契夫,为日本外交鞠躬尽瘁。安倍晋三的耳边常常萦绕着父亲的话,“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政治家绝对不可以甘于平淡”。

  1993年,安倍晋三继承父亲的事业,首次当选众议员,此后连续5次当选至今。他曾担任内阁官房长官、自民党干事长等职务,成为小泉首相的亲密助手。10多年来,安倍晋三始终全力推动日本政府对朝鲜强硬交涉,处理朝鲜绑架日本人问题。他对于政界和媒体应该采取更加谨慎对朝态度的批评不予理会,显示出“战斗政治家”的特点。

  2002年第一批被绑架的5名日本公民回到祖国,这一成功为安倍晋三赢得了政治声誉,成为他青云直上的阶梯。2006年7月朝鲜试射导弹后,主张对朝强硬路线的安倍晋三声望日隆,终于在自民党总裁选举中以过半数的得票率赢得压倒性胜利。

  历史观中的民族主义

  现年52岁的安倍晋三是日本第一位战后出生的首相。安倍晋三成长的时代,正是日本从战争废墟中走向经济腾飞的时代,他曾满怀激情地回忆了少年时期经历的1964年东京奥运会,把体育中表现的民族荣誉感和凝聚力,看作日本复兴的象征。他最近出版的著作《致美丽的国家》从题目到内容都洋溢着对日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书中在正面的意义上使用“民族主义”这个词,反对“世界公民”观念,强调人们最终归属于养育自己的土地,归属于自己的国家。对于历史,安倍晋三提倡一种保守精神,既“对先辈们拼搏过的时代进行追思”,“站在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国民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对于历史和文化怀着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

  中国人常把二战后日本和德国进行比较,批评日本没有像德国那样对侵略战争进行真诚的反省和道歉并主动给与赔偿。安倍晋三也对比了日本和德国,但是比较的视角和结论却迥然不同。他认为,20世纪50年代日本选择的是“经济增长与轻武装化”的路线,而西德则选择了大规模重新武装的路线。日本把安全保障完全托付给外国,虽然在物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精神方面却变得狭隘,对于安全保障持否定态度。而西德战后既花费大量军费进行重新武装,又取得了惊人的经济增长。可见,安倍晋三对于战后日本的和平主义倾向持一定程度的批判态度。

  对于今天日本的现状,他骄傲的宣称:现在的日本,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和军国主义毫不沾边的民主国家;日本在战后半个多世纪里,致力于维护自由、民主和人权,为国际社会做出了贡献。日本人觉得没有改变日本现状和未来的打算。这种表述,一方面重申了日本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另一方面也完全无视邻国对于日本不认真反省侵略罪行的批评和对日本重新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担心,加上他把日本的侵略行为推诿于客观环境的倾向和关于修改宪法的表述,使得亚洲人民很难根除对日本重新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担心。

  更加积极开放的外交理念

  安倍晋三继承了战后历任政府的外交传统,强调日美同盟的重要性。他阐述了三个方面的理由,一是核威慑及远东地区的稳定;二是考虑到美国的经济实力和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三是日本和美国在自由、民主、人权、法治、自由竞争方面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安倍晋三青年时代曾在美国工作,熟悉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交往方式,在自己的著述中常常引用美国人耳熟能详的例子,如电影《百万宝贝》等。今年11月 19日在亚太经合会年度非正式领袖峰会上,安倍晋三面对首次见面的美国总统布希,拿出一张外祖父岸信介、布希的祖父(前康涅狄格州参议员)普瑞斯考特•布希和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一起打高尔夫的陈年照片,一下子拉进了两位领导人的距离。

  安倍晋三提醒国民,海湾战争的教训告诉日本人,仅靠资金援助并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很自然的,他主张日本今后应该增大防卫的自主性,减少对于自卫队参加国际行动的限制,成为一个“正常国家”。因此,安倍晋三积极提倡修改宪法,认为修宪是自民党建党的精神之一,修改体现美国意志的1947年宪法也是日本完全恢复独立的象征。

  同时,安倍晋三强调亚太地区的“四大民主国家”日本、美国、印度、澳大利亚之间的合作。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安倍晋三主张加快与墨西哥、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推进经济伙伴(EPA)关系的缔结,这种协定促使缔约国在投资、知识产权和劳动力市场方面加强合作。安倍晋三力图把经济伙伴关系推广到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使日本成为一个对亚洲更加开放的国家。他希望吸引世界各国的才俊来日本投资、工作,这些人如果认同日本的价值理念还能最终成为日本人。这与日本传统上为了保持纯洁的国民性而严格限制移民的政策相比,是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同时,安倍晋三在当选首相后延续了对朝鲜的强硬政策,在朝鲜核子试验后积极推动国际社会对朝鲜采取制裁措施。

  为了有效推行更加积极开放的对外政策,安倍晋三致力于建立更加强有力的对外政策决策体系。2006年11月日本政府宣布设立特别工作小组,讨论效仿美国成立日本版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可行性,旨在改善首相与外务省及防卫厅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

  相对灵活务实的对华政策

  和前几任首相不同,安倍晋三从踏入政坛的那一天起,就在从事外交工作。这种经历使他除了有坚守自己理念的“战斗的政治家”的一面之外,又有比较灵活务实的一面。这在对华政策上表现明显。

  靖国神社参拜问题是当前中日关系的症结。关于甲级战犯的罪行和参拜的合法性问题,安倍晋三一方面主张接受东京国际军事法庭的判决,不应再向国际社会提出异议;另一方面说《三藩市条约》中“根本就没有禁止我们向那些已经偿命的人双手合十。”关于首相是否应该参拜的问题,他一方面援引1978年签订的《日中友好条约》中关于“不干涉内政”的规定,认为国家的领导人按照本民族的传统习惯向为国殉职者表示敬意,别国不应该说三道四的;另一方面不明确表示是否将以首相的身份参拜。这就与前任小泉首相那种故意挑战中国立场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安倍晋三对于参拜问题的比较灵活的态度,成为中日能够恢复首脑会晤的直接原因。

  安倍晋三主张采取政经分离的原则处理中日问题,不让政治问题波及经济问题,也不利用经济关系来达到政治目的。他认识到,2004年以来中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近5年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也有了巨大的增长,今后的日本经济复苏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是日本经济成长的机遇。他希望日本民众能够亲切、坦诚地对待中国,扩大接纳中国留学生,扩大两国能源和环境合作。在2006年10月来华访问中,安倍首相重申承认1995年村山讲话的精神,对侵略表示反省和道歉。对于中日关系的这些理解和做法,充分体现了安倍晋三政治风格中开放灵活的一面。

  安倍晋三被选举为自民党总裁,是在福田康夫为了党内团结退出竞选的情况下实现的,因此党内的不同意见并不会因为安倍的当选而消除。最近安倍首相的民意测验支持率大幅度下降,为他敲响了警钟。能否在参议院选举中击败以资深政治家小泽一郎为党首的最大在野党民主党的挑战,成为安倍晋三能否充分在自民党内巩固权威,在国民中保持声望,开辟“安倍时代”的关键。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领袖,安倍晋三的政治作为,不仅关系到自己的政治前途,也关系到全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他能否真正把他所推崇的“战斗政治家”的精神与开放灵活的态度较好的结合,加速日本国内的经济复苏,妥善处理好与邻国的关系,为日本在亚洲和世界寻求一个更恰当的定位,我们将拭目以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