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论坛二
2011年2月号,总第158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两岸政治与经济关系展望
本刊编辑部
主 办:中国评论通讯社、《中国评论》月刊

顾 问:徐鹰(中国评论月刊社务委员会主席)

策 划:郭伟峰(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兼总编辑)
    周建闽(中国评论月刊总编辑)

主持人:张京育(前“陆委会”主委)

评论员:李允杰(空中大学公共行政系教授兼主任)
    吴东野(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杨开煌(铭传大学教授兼中国大陆研究学会理事长)
    蔡宏明(台湾师范大学国际事务与全球战略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庞建国(中国文化大学中山暨中国大陆研究所副教授)

执行人:罗祥喜(中国评论副总编辑)
    王 平(中国评论副总编辑)

时 间:2011年第4次(总第177次)

地 点:中评社台北会议室

  张京育:开场白

张京育

  各位同仁,各位朋友,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两岸经贸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之后政治与经济展望座谈会,谢谢大家来参加。这两年多以来的两岸关系发展,在质跟量方面都远远的超过了过去。

  当然,可能有人会认为,两岸其他方面的关系,似乎没有能够追循经贸发展的脚步。但是我们也不讳言,两岸文化、社会各方面的交流,也在增加之中。事实上,两岸经贸关系之所以能够增进,跟政治关系某种程度的稳定,是有关联的;如果没有政治方面基本的互信,我相信这段时间经贸关系的开展,也会困难重重。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两岸经贸、文化、社会关系持续开展跟制度化之后,必然也会影响双方政治关系的互动。所以,它基本上是一个相互建构的关系。虽然看起来双方都觉得困难的事情放得晚一点,容易做的事情先做一点,大概是这样子的一个过程。

  接下来,就今天的主题,请各位发表高见。

  杨开煌:马政府看起来只经不政的原因

  我先谈一些个人粗浅的看法:

  我们常常把两岸的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作一个区分,到底经济关系跟政治关系怎么样来定?如果把这两个先定清楚了,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瞭解,这是不是一个不可逾越的?或者是用某种阶梯式的方式去处理?

  在我个人看来,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在定义上有三种不同的性质(虽然同的部分很多,但不同的有:

  第一,经济关系影响的是一部分,最终当然也会影响到全部,但一开始的时候影响的是一部分的人;但政治关系如果作一个重新的定位的话,它影响的是全部的人,包括执行公权力的和民间个人,这就使两岸关系发生根本的变化,所以从时间序来看,经济关系影响的是一部分,而政治关系影响的是全部。

  第二,经济关系基本上是利益取向为主导,政治关系更多是名分取向;由于经济关系是比较可以谈判,因为经济关系涉及利益,而利益无非是多、少的问题,反之如果名分,常常是定下去之后要改变,就比较难。所以政治谈判比较艰难,显然,名分之争所攸关的是权利和义务。

  第三,经济关系是可变的,政治关系是难以变化的:在经济方面如果今年谈了感到吃亏了,明年可以再谈,可以把吃亏的纠正过来,或重新平衡回来,甚至于赚回来。政治关系比较难,因为一旦谈妥了政治关系,就有了法律上的运作方式。比如在政治关系方面台湾一旦接受大陆的要求,要求翻转或转移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这就是为什么政治关系双方相对会比较慎重,相对比较保守。

  所以在我看来,因为有这样三个不同,今天两岸关系的表现,在大陆的角度看起来,似乎是只经不政,而不是先经后政;如果真的是先经后政,我想大陆也不会那么样的着急。

  文化的交流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
  而文化的交流也有重要的政治意涵

  我觉得两岸关系未来一年应该可以加强文化交流这个部分,虽然经济交流还会持续,还是有很多事情有待解决,有待商榷。但是两岸在新的一年文化交流部分,应该成为比较重要的项目来启动。因为两岸的经济交流,已经可以自成一个系统,而为了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两岸社会的相互理解是重中之重,则文化交流正是承担此一功能的最佳角色。

  同时文化部分的交流,从形式到内容,看起来可以不要有官方直接出面,虽然没有一项文化交流是会脱离双方官方的影响,特别是教育、媒体、史观的交流,背后都有政治的意涵;如果交流多了,自然就影响到两岸。

  中国大陆最近在文化交流上也比较热络。我认为大陆想通过两岸文化的交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让台湾人民重新认同中国;二是透过文化的力量,让整个台湾社会能够再中国化。过去六十年,台湾大概是西方的文化作为主导,西方的价值影响比较明显,所以台湾对大陆只有“反共”角度的认识,没有中共角度的认识,所以很容易轻视大陆,鄙视大陆。而北京方面认为面对此一“误解”,苦于没有一个管道可以进到台湾这个场域里来做一个公平的、文化的竞争。虽然中华文化在台湾的底层有非常坚固的基础,但是站在主流文化媒体基本上都还是西方或东洋的;如果经过比较深度的交流,有秩序的交流,有计划的交流,逐渐在台湾人底层的中华文化基因重新唤起,而台湾可能可以重新认识中国,重新与大陆共同构建新中国文化。

  这样的两岸文化交流,当然涉及政治层面,特别是涉及到台湾的政治层面。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对于学历的认证,对于大陆学生来台学习的事情,对于蔡武讲两岸应该签订文化的ECFA,表现出极大的反弹。因为那些人所关切的,不只是两岸交流的速度太快,难以适应。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某种程度再中国化,对有些人来说,连两岸交流的方向他们都会关切。但是站在两岸和平、稳定和台湾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正确客观地认识大陆、省思中国文化不仅仅有必要,而且不可或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