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2009年7月号,总第139期

和平发展共构期:厚植共同利益与培育新认同
  过去的一年,是两岸关系60年来进展最大的一年。在两岸领导人和各有关方面、各界人士的大力倡导、推动、参与及落实下,两岸之间实现了大和解、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成绩为国际社会及两岸民众所称道。可以说,两岸关系在过去的一年里真正步入了和平发展期。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期有哪些特点,蕴含哪些意涵呢?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今天的两岸关系与过往相比,具有如下重大不同特点:

  一是两岸执政党之间不再相互敌对,执政党领袖实现了正式会晤,最高领导层之间多次晤谈会商,已经形成有效的合作互动机制。

  二是两岸行政当局透过海协及海基会密切磋商,一年内两会高层三次商谈,达成九项涉及两岸经济、金融、司法、民生等方面的合作协议,为两岸实现大三通以及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全方位交流交往铺平了道路。

  三是两岸经济交流合作跃上新台阶。在空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两岸之间更加密切互动合作,大批陆客游台,极大地抒解了台湾酒店、零售等服务行业的困境;而陆企赴台采购团则有力地支持了台湾优势产业的发展,无怪乎韩国媒体惊呼“韩国遭受了两岸‘IT国共合作’的直接冲击”。接下来陆资登台则是“箭在弦上”的事了。两岸经济合作由单向投资发展至双向往来,是双方经济关系正常化的标志,也是两岸经济高度互补、相互依存的例证。

  四是两岸之间的包容度和互信程度大为提升,两岸60年来首次在国际领域实现了“外交休兵”。在双方的默契和互信下,两岸在最容易引发纠纷和最易伤害彼此民众感情的国际场合相互包容,实现了台湾期盼已久的参加世界卫生组织大会的愿望。

  五是由上述几个重大特点可以看出,两岸领导人已经彻底转换思维观念,在两岸关系及相关政策上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敌对思维”和“零和博弈”观念,而代之以“融合性思维”、“以人为本”的和谐观念。正是在这样的新思维和新观念指引下,两岸关系才能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取得如此重大的进展。这种新思维和新观念也将贯穿在未来漫长的两岸和平发展期内,成为构建新型两岸关系的思想基础和指路明灯。

  和平发展,需要两岸共同构建,需要两岸当局和民众共同努力,需要大家来共同缔造。正如已故海协会长汪道涵所言,“两岸之道,唯和与合也”。如何实现“和”与“合”,需要两岸各界人士深入细致探讨。祗要是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利于两岸之间“和”与“合”的,有利于台湾、大陆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根本利益的文章和意见,《中国评论》都愿意发表,愿意成为两岸和平共构的思想交流平台。

  我们认为,在和平发展共构期,最重要的,首先是厚植两岸的共同利益。经济是一切整合的基础。两岸融合,关键因素也在经济。目前之所以大多数台湾民众对统一有疑虑,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台湾经济发展水准要高于大陆。但大陆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速度惊人,总体经济实力已经高居世界前三名,且拥有广阔的腹地和快速发展的后劲。而台湾自步入经济转型期后,由于自身种种条件限制,整体规划不足,错过了经济升级转型的好时机,导致十年来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事实上,正如岛内有识之士所言,要实现台湾经济的第二次起飞,祗能与大陆的发展整合配套,相互协同,共同发展,形成广泛的共同利益体。如果仅仅从市场、资金、游客的角度看待两岸合作,单方面要求大陆给予优惠,台湾经济维持现状可以,但要根本转变则很难。台湾方面对此应有清醒认识,要就此展开深入探讨,有大视野,做大决断。在厚植共同的经济利益之外,还需培植共同的政治利益、安全利益、文化利益、社会利益等,逐步构建“共同家园”。

  其次是需要两岸民众、特别是台湾民众构建新的情感认同和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两岸之间互利易,交心难。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和平发展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渡期的原因。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历史际遇,造成了今天两岸同文、同种而难同心。要溶解历史造就的“悲情意识”、“反中(恐共)心理”、“台独迷思”等坚冰,改变这些旧观念,需要两岸当局及全体民众的长期共同努力。情感的改变,不是一朝之功就可以完成的。她需要经济、文化、观念、体制文明的滋养,需要理解和包容,需要环境和时间来培育。否则,即便形式上统一了,而思想观念上不能认同,仍可能出现反复。

  总之,厚植共同利益,培育主流社会新的情感认同,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期的主要使命,也是未来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物质及思想基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