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内基出版文集探索美中和平共存“现实路径”
美学者探索美中共存路径 卡内基视频
中评社华盛顿10月21日电(记者 余东晖)美国战略学界近期在辩论美国对华战略终极目标之时,也在探索美国与中国实现长期“和平共存”的现实路径。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最新出版的《21世纪30年代的美中关系:走向共存的现实情景》,就集合了十多位美国学者对此探索的思维。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主席库萨利马(Mariano-Florentino Cuéllar)指出,华盛顿和北京现在几乎在全球权力的每一个领域都在竞争,然而这并不排除两国某些利益趋同的可能性。事实上,两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可能会受益于在这个历史时刻的核心重要问题上的某种程度的合作:从管理气候危机到制定管理人工智能的规范,到减少核风险,到防止下一次全球流行病。最重要的是,为了两国人民和世界,美国和中国应该避免一场灾难性的战争。他们在未来十年如何处理他们的关系将对人类的未来产生巨大影响。
该书主编、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美国治国方略计划主任奇伟思(Christopher S. Chivvis)表示,双边关系正在经历一个特别危险的阶段,在未来几十年里,即使不是对抗,也可能保持竞争,冲突很有可能变得更糟。但是,未来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制定策略引导我们走向更积极的未来,我们需要对这些未来可能是什么样子有所瞭解。他概述了这种未来的大致轮廓--到2030年代中期美中和平共存的现实情境。
奥巴马时期白宫国安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麦艾文(Evan Medeiros)构想了美中关系未来几十年演变的五种不同场景,以及将推动这种关系走向某种情境的关键因素。他的分析是从“美中关系的未来既重要又不确定”这一基本论断出发的,设想范围从全球共管到战争。
防御现实主义倡导者、哈佛大学教授沃尔特(Stephen Walt)指出,过去并不总是一个很好的预测者。政策制定者基于过去某一时刻对未来做出预测时常会犯错误,因为随着相对实力的变化以及内外部环境的演变,国家对自身利益的定义和捍卫也会有所不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期望和平能够持久,而基于防御性现实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政策最有可能维持和平。
前美国高级东亚情报官、大西洋理事会非常驻高级研究员卡尔弗(John Culver)分析了华盛顿和北京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来限制它们之间的竞争,并“停止向底部竞逐”,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才能走向一种更稳定的、有管理的、受双方商定的规则和规范约束的竞争。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部分是,两国都认识到,经常影响各自战略的存在主义担忧“至少部分是想象出来的”,一种不那么对抗性的方法是可行的,并且符合两国的安全利益。
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地缘政治竞争通常被认为在未来不可能实现互利的经济交流,但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创始主任伯格斯滕(Fred Bergsten)认为情况并非如此。曾经主张“美中共管G2概念”的他描绘了这样一个未来:双方都将继续努力最大化其联盟和实力,同时继续实现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这种情况下,“两个超级大国将学会彼此相处,尽管关系持续紧张,但不会有敌对的互动。”
货币关系在未来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很容易被误解。几十年来,美国一直享有美元无可匹敌的全球首要储备货币地位,但中国一直在谈论提升人民币地位。哈佛大学学者坎帕内拉(Edoardo Campanella)和里斯迈尔(Meg Rithmire)认为,美国有能力更乐观地看待这种可能性。人民币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崛起不仅要求中国进行经济改革,这从美国的角度来看是非常可取的,而且一个更平衡的全球货币体系也可能减少紧张和冲突。
军事对峙可能是美中关系中最令人烦恼的部分。冷战期间,双方都承认的军事平衡是超级大国和解的前兆,同样的事情今天在东亚很难实现。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傅泰林(Taylor Fravel)和麻省理工学院安全研究项目首席研究科学家何理凯(Eric Heginbotham)描述了实现美中在东亚和解的基本参数。他们认为,关键是美国保持前沿部署的威慑,但要保持防御优势的姿态——“前沿部署的美国军队具有弹性,其能力主要面向击败攻击,而不是发起进攻。”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美国治国方略项目高级研究员韦特海姆(Stephen Wertheim)概述了美国政策的三种可能框架:竞争性共存、战略竞争和冷战式遏制。“考虑到两国的共同利益以及经济和生态上的相互依存,”他写道,“在适应一个更强大、更自信的中国一段时间后,华盛顿可能会选择竞争性共存,这似乎是合乎逻辑的。”但没有什么是可以保证的。事实可能会证明,美国对熟悉的冷战思维更满意。
奇伟思强调,美中在寻找为持续和平、繁荣和国家兴盛提供环境的“权宜之计”方面具有共同利益。没有人能保证这两个国家都能拿出必要的克制和纪律来引导他们的关系朝这个方向发展,但这并非不可能,不去尝试将是危险的。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第一步是对它可能是什么样子有一个现实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