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宋庆龄亲笔为纪念室题名为“孙中山纪念馆”(中评社 袁晓麦摄)
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的毕业成绩记录(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社广州12月17日电(记者 袁晓麦)走进中山大学南校区的永芳堂,孙中山纪念馆以其庄严肃穆的姿态和丰富详实的展陈,静待八方来客。这座纪念馆不仅是中山大学百年历史的见证,更是缅怀伟大的民族英雄孙中山先生的重要场所。日前,中评青年广州访问团探访了孙中山纪念馆,共同追忆伟人,传承精神。
从“纪念室”到“纪念馆”:70余载历史传承
孙中山纪念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3年。当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87周年和中山大学建校29周年,中山大学设立了“孙中山先生纪念室”,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陆建立的第一家孙中山纪念机构。1972年,宋庆龄亲笔题写“孙中山纪念馆”,赋予其新的历史意义。历经70余载风雨,纪念馆于2023年11月12日完成全新布展,以更加现代化的方式,为世人呈现出一段段鲜活的历史。
伟人与学府:跨越时空的深厚渊源
孙中山纪念馆的新展览分为两个主题:“孙中山与中山大学”和“孙中山生平展”,分别位于永芳堂的一层和二层,总面积达661平方米。展览通过实物、图片、雕塑、多媒体互动等多种形式,再现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和他与中山大学之间的深厚渊源。
一楼展厅以“渊源深厚”、“亲自擘画”、“定名中山”、“薪火相传”四个部分,全面展示了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中山大学的历史伟绩。从他青年时期在广州博济医院(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前身之一)求学,到1924年发布《着创建国立广东大学令》的命令,再到1926年学校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展览通过127件实物展品和135张历史照片,生动再现了这段重要历史。
展厅中,一件件“镇馆之宝”静静陈列,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厚重。孙中山先生求学时期的书籍、棉袍和成绩单,辛亥革命时期岭南学堂学生筹饷队的募捐收单和印章,以及那幅由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校训,无不承载着历史的温度和精神的重量。
据悉,目前,孙中山纪念馆已经基本建设成为一个高水平、有特色、与中山大学的国际地位和影响相匹配的现代化纪念馆。今后将继续依托历史学系及孙中山研究中心,建设成为一个集纪念、宣传、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与交流、资料收集与查询、社会服务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设施。
中评智库青年广州访问团团长为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中评社助理总编辑郭至君,成员包括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中评社助理总编辑林艶;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中评社编委束沐;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主任、中评社编委曹润来;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陈倩羚;中评智库基金会分析师袁晓麦。
孙中山求学时所穿棉袍(中评社 袁晓麦摄)
孙中山纪念馆内部展板(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青年参观中山大学孙中山纪念馆(中评社 袁晓麦摄)
1924年,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发布《着创建国立广东大学令》(中评社 袁晓麦摄)
孙中山为“国立广东大学”成立典礼亲笔题写了“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十字训词(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青年参观展览(中评社 袁晓麦摄)
孙中山的著作涵盖政治、经济及社会建设等领域,全面反映了他的革命思想和国家建设理念(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袁旭阳为中评青年介绍展馆(中评社 袁晓麦摄)
孙中山寄语青年担纲国家建设,“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中评社 袁晓麦摄)
国立中山大学学生证章(中评社 袁晓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