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评数据

中评数据:香港对内地人才日趋接纳

2024-04-30 00:12:51
图1 2018自2023年度各类人才入境计划的获批申请数目变化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4 香港社交媒体涉“高才通”及输入外劳议题的关注度变化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4月30日电/自特首李家超在首份施政报告中提出“抢人才”政策以来,香港陆续推行并优化多项人才入境计划,其中最受瞩目的当属2022年12月底起实施的高端人才通行证(下称“高才通”)计划。此外,为补充疫情后多个行业出现的劳工缺口,特区政府于2023年中起亦开始放宽对多个行业的输入外劳限制,其中经优化的补充劳工计划涵盖26个过去不准输入外劳的职位。

  特区政府吸引外来人才及劳工的积极取态目前已取得显着成效,而当中被招徕的人才及劳工主要以内地人为主,并多次成为香港社交媒体热议的话题。网上不时传出内地游客来港感到被歧视的争议,那么内地人来港就业也会遭歧视吗?普通香港市民如何看待职场中有越来越多的内地人呢?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目前香港主流民意已普遍接纳两地人才在职场上日益融合的趋势,针对内地人才来港工作的抵触与反弹情绪已降至较低水平。

  如图1所示,自2022年底特区政府喊出“抢人才”的口号以来,多项人才入境计划的获批申请数目皆有明显进帐,包括输入内地人才计划、非本地生毕业来港/回港就业安排(下称“IANG”)、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以及增幅最显着的“高才通”。结合图2,进一步分析三项在2023年度获批签证人数增幅较大的人才计划,可见绝大多数签证者的来源地皆为内地,且IANG与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的占比皆较2022年度有所提升。“高才通”计划由于在2022年底才开放,故2022年度批出的签证仅有875人,远低于2023年度的49737人,因此2023年来自内地获批申请者的占比虽然稍降,但其所反映的意义并不大。总体来说,2023年各项人才入境计划的获批申请者之所以激增数倍,主因仍是特区政府在推出“抢人才”政策后,大批内地人才开始进入香港。

  除“抢人才”以外,为应对在多个中低端劳动力市场存在的短缺现象,特区政府也放宽对多个相对基层、低技术的工种输入外劳。2023年6月,特区政府率先推出院舍输入护理员特别计划,配额上限为7000个;2023年7月,政府再就建造业及运输业推出特别计划输入外劳;至2023年9月,政府将现有的补充劳工计划进行优化并易名为“补充劳工优化计划”,暂停执行售货员、侍应生等26个职位不得输入外劳两年。经过上述一系列放宽措施,香港于2023年度的输入外劳人数已出现增长态势(见图4)。

  而根据最新数字,补充优化劳工计划截至今年3月31日已接获3071宗申请,涉及劳工多达37377名,其中5134名劳工的申请已获批准;而劳工处预计另外993宗已展开或完成本地招聘涉11886名劳工的申请,绝大部分可于今年第二季完成审批。此外,4月11日,第二轮航空业输入外劳计划再增2982个配额。而以上各项输入外劳计划,劳工来源地大多以内地为主。足见,无论是相对高端及专业的劳动力市场,抑或非技术或低技术的普通工种,都出现内地人比例大增的现象。越来越多网民表示对此有感,称现在去餐厅吃饭或去超市买东西,经常会碰到有普通话口音的人为其服务。

  随着近年来内地人才在香港职场的能见度不断攀升,涉及输入人才或外劳的议题不时在香港网络引起热话。图4反映了“高才通”及输入外劳议题的社交媒体关注度变化,可见相关议题在落实初期,虽然曾因一些负面争议关注度急升,如“高才通”刚实施时的“贺建奎事件”等;不过,近几个月以来,尽管“高才通”与输入外劳的实际获批申请数仍保持升势,但相关新闻所引发的关注度峰值已较计划初期推行时大幅回落。

  这除了因为多数香港市民已适应内地人来港就业的新常态外,也与特区政府在落实相关计划时的适度有序有关。比如对包括“高才通”在内的多项人才计划申请流程进行调整,要求申请者日后必须申报刑事纪录。而针对外界指“高才通”申请者获批签证后赴港比例不高的质疑,劳福局局长孙玉菡亦对此作出回应,表示“高才”若在两年内无法就业或创业,其签证将不获续签。可见,即便部分有心人剑指内地元素进行负面炒作,但特区政府认真聆听社会意见、积极修正漏洞的取态,有效化解了不少香港市民针对吸引人才与输入外劳政策的质疑,令有心人士的挑拨声音难刮起风浪。

  从图5可见,不仅涉内地来港人才或输入劳工议题的关注度近月持续下降,连当中泛政治化类舆情的占比也较过去减少,从初期高至6成5的水平跌至目前的3至4成左右。这一方面是因为此类泛政治化炒作屡屡喜欢渲染夸大事实、哗众取宠,不得民心;但另一方面,也是近年来香港舆论场日益碎片化的演变趋势所导致。

  结合图6可知,在内地来港人才与输入劳工议题上操作负面舆情的黄营主页中,关注度较高的仅有5家为较具规模的机构媒体,其余则皆是运营人数较少的小型机构媒体与个人KOL(舆论意见领袖),可将其统一视作较碎片化的自媒体;且这些自媒体在激化负面情绪上的影响整体较机构媒体逊色,其炒作人才外劳议题所引发的负面情绪占比平均起来较5家机构媒体低。以往国安法律体系尚未完善时,一些新闻媒体往往藉着其作为“大台”的力量,将各类经济、民生议题也进行泛政治化炒作,并对整体舆论场产生强烈的煽动效应。但随着这些“大台”纷纷倒台,日益被影响力相对较小的自媒体所取代,香港舆论场也逐渐恢复客观理性,越来越多人开始去泛政治化解读涉内地元素的议题,内地“高才”、基层抢香港打工仔饭碗,抢人才、输入外劳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人口换血等偏激言论慢慢退潮。

  事实上,内地来港人才与劳工的加入,的确令香港在疫后浮现的劳动力不足现象有所缓解,对香港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并加速了香港疫后的经济复苏步伐。如图7所示,香港社交媒体涉劳动力不足议题的声量与关注度在去年中冲向峰值后,很快随着各项“抢人才”与输入外劳政策的实施双双稳定回落。过去各行各业都怨声载道的“请人难”、“请不到人”,如今已很少在社交媒体看到相关言论。这种之于整个香港社会的正向效益,也令越来越多香港市民日益接纳、包容内地来港人才与劳工。

  此外,自“高才通”计划推出以来,不时有言论炒作,内地“高才”、专才涌港后将炒高香港楼价,令香港本地居民更难买房上车。但事实却是,经历两轮楼市减辣与全面撤辣后,香港楼市大体反应理性并没有重现明显炒风,如图8所示,中原城市领先指数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较191.34的历史高位缩水了近四分之一。这也令散播内地人才会哄抬香港楼价的谣言不攻自破,化解了又一个可能引发香港市民对内地人才负面情绪的风险点。

  中评智库认为,香港特区政府“抢人才”与输入外劳的政策,适时、适度地填补了香港疫后在多个行业出现的劳动力缺口,对于香港经济把握时机再出发意义重大。而且,特区政府在推行相关政策的过程中,还保持谨慎研判的态度,因应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减少了引入内地人才与劳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摩擦纷争,打消了部分市民对内地人才来港就业的顾虑与质疑,对于促进两地居民和谐相处、以及内地人才劳工的融入有正面影响,值得肯定。中评智库相信,在去泛政治化的新常态下,越来越多香港市民必能用更加理性的眼光看待职场中的内地人才,内地人才来港就业定能获得一个平等、包容、和谐的良好工作环境。

 (记者:陈日嘉,分析师:杨力聪,工程师:吴悦柠,研究员:林东阳)
图3 2018至2023年度输入外劳人数变化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8 近三年来的中原城市领先指数(CCL)变化趋势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5 香港社交媒体涉内地来港人才或输入劳工议题的关注度及当中泛政治化类舆情的占比变化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6 对内地来港人才或输入劳工议题进行负面炒作的主要黄营社交媒体主页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7 香港社交媒体涉劳动力不足议题的声量与关注度变化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2 三项2023年度获批签证人数较增幅较大的人才计划申请者来自内地的比例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电脑版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