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两岸专区

闽港智库论坛:束沐论港台融合实践与启示

2024-12-10 00:21:49
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束沐(中评社图片)
闽南师范大学、香港两岸智库联谊会主办,闽南师大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承办的思想者论坛11月22日在闽南师范大学举行。
  中评社香港12月10日电/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束沐在近日举行的“思想者论坛:两岸融合发展实践的闽港经验”上表示,两岸融合发展从概念、理念,上升到政策体系、思想理论,从局部性、试点性探索,上升到全域性、各领域深化,前后经历了10年时间,集中体现于福建对台工作、落脚于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港台之间各领域双向交流根基深厚,已具有“双向融合”的基本要件,港台融合与粤港澳融合的实践经验对闽台融合具有参考意义。

  由闽南师范大学、香港两岸智库联谊会主办,闽南师大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承办的思想者论坛11月22日在闽南师范大学举行。十余位来自福建和香港两地的两岸关系专家学者展开了深入探讨。

  四梁八柱 闽台融合已形成“综合性政策架构”

  束沐认为,福建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总的来看,“四梁、八柱、一屋顶、一平台、一基础、一工程”的综合性政策架构已初具规模。“四梁”包括:区域融合,产业融合,社会文化融合,公共服务融合;“八柱”包括:部省联席推进机制、地方涉台立法机制、同等待遇政策落实机制、“厦金”和“福马”官方联系机制、“小三通”人员往来机制、宗亲交流机制、乡建乡创机制、基层治理机制;“一屋顶”是去年9月发布的《意见》;“一平台”是海峡论坛交流平台;“一基础”是“五缘”基础;“一工程”是“新四通”工程。

  他表示,上述“综合性政策架构”既具有特殊性,也具有普遍性。一方面,内地和港澳之间早在2003年就建立起综合性经济合作架构(CEPA),粤港澳大湾区自2015年首次提出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粤港澳三地积极配合之下,中央政府、广东省、港澳特区之间的制度化融合发展政策法规体系已经充分见效,并且已经发生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积极质变,也为闽台融合发展提供了充分经验借鉴与模式参考。

  他指出,另一方面,港台关系作为两岸关系中的特殊组成部分,在两岸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角色,尚未展开较为深入的理论化探讨,事实上“港台融合发展”既是历史、也是现实,但很少被提及、研究或注意,故有必要将“港台融合”与“粤港融合”、“闽台融合”提升到同等层次进行分析。

  双向是港台融合的特点 港台关系亦镶嵌于大湾区之中

  束沐认为,港台关系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与经济社会基础,具有强大的民间内生动力与自我修复能力。新冠疫情爆发后,港台交流进入史无前例的2年“清零期”,但随着疫后跨境往来恢复,港台关系又展现出强大的复苏动能,港台交流恢复速度明显快于两岸交流,也较少受到政治因素干扰影响。这不仅为港台关系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也事实上具备了港台融合发展的要件。可以说,“双向”是港台融合发展最鲜明的特点。

  第一,经济社会的双向互通。他认为,在经贸方面,今年上半年,港台贸易占广义两岸贸易总额约四分之一、港台双向投资占两岸双向投资总额约五分之一,凸显了香港在两岸经贸关系中的“稳定器”地位;在人员交流方面,今年1到7月,台湾旅客入境香港达到69.25万人次、同比增长79%,香港游客赴台达到近70万人次,疫后台湾民众赴港澳意愿持续高涨。上述数据证明,港台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时间长、底子厚、质量高,为更高层次的融合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身份认同的双向融入。他表示,虽然香港、台湾等地均具有本土主义、分离主义色彩的泛政治化身份认同,并催生出“港独”、“台独”思潮,但不可否认,若实事求是地观察和研究港台相互旅居(常住、定居)群体的身份认同,事实上早已呈现出“双向融入”、“双重认同”的特征。意即,在台湾的香港人接纳了“台湾人”认同,而在香港的台湾人也接纳了“香港人”认同,双方在保留本有认同的基础上,均产生了对旅居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三,公共服务的双向适用。他认为,“同等待遇”是两岸融合发展语境中的重要概念,但如果要说“同等待遇”政策做的最好的,当属香港特区。这是因为香港为全世界来港就学、工作、居住者均提供了平等包容、便利非歧视的环境,除了政治权利和长期社会福利以外,香港居民和永久居民几乎没有区别,作为香港居民身份的台湾民众自然可以享受完整公共服务。类似的,基于历史原因,港人也是台湾当局争取对象,港人赴台就学、常住也可以享受较为完备的公共服务。

  除了上述三点以外,束沐表示,港台关系不仅是两岸关系的特殊组成部分,也镶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进程之中,因此港台融合发展是多股力量交汇、影响、塑造的结果:一股是40年来台商在珠三角投资兴业的经济力量,令香港成为两岸贸易枢纽和资金中转地、周转地,不断夯实港台融合发展的经济基础;另一股是澳门与台湾之间更加宽松的交流力量,借助绵密交织的港澳关系,令港台融合发展更加顺利。

  港台融合虽具局限性 但内涵与价值需被重新认识与挖掘

  束沐指出,港台之间各领域双向交流根基深厚,已具有“双向融合”的基本要件,但为何外界较少提及“港台融合”的概念?他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港台都未实行大陆(内地)社会主义制度,属于同质性较高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内部的融合。他认为,相比香港和内地、台湾和大陆,港台之间的制度环境明显具有同质性,回归前港台均是美西方“势力范围”,冷战期间港台交流从未中断。回归后香港维持高度自治和国际化都市地位,“钱七条”在政治红线之下延续港台交流,特区政府配合中央在港涉台管理“抓大放小”不干预港台民间交往。这与粤港、闽台之间制度不同且长期社会相对隔离的状况,有本质区别。

  第二,港台交流所形成的“双重认同”,并没有形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连结的“共同认同”,甚至一度与大陆(内地)产生离心力。他认为,虽然港台长期以“保持中华正统”自居,港台互嵌社群也形成“双重认同”,但近年来并未或鲜有上升到中国人、中华民族的“共同认同”。反之,在港台分离主义和外部势力操作下,一些人产生了“香港人和台湾人都不是中国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排斥的离心式身份认同。而粤港、闽台融合发展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让香港同胞、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认识,深化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第三,港台融合力量主要来自民间、自下而上的局部构建,并不具备官方主导或自上而下的国家级战略规划,因而是片面融合、而非全面融合。他认为,虽然台湾当局依照《港澳关系条例》由陆委会主责香港事务、管理和服务在台港人,并与香港建立了“协进会-策进会”、“台北办-香港办”的互动机制,但由于两岸政治关系的限制,港台官方从未自上而下推动融合发展,也从未提出过“融合”的概念,而港台融合的基本样态,事实上都是民间自发形成的。相比之下,从《大湾区规划》到《示范区意见》,粤港、闽台融合发展都有自上而下的官方主导。

  他总结说,港台融合是先有实践、再有认识,虽然具有局部性、片面性,以及特定历史局限性所产生的消极性,但随着香港由乱入治、由治及兴,港台关系获得维护国安法治机制的长期保障、有望重回正轨,故港台融合发展的内涵与价值越来越需要被重新认识与挖掘。尤其是在两地融合、两岸融合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把港台融合发展里面好的、成功的、可借鉴的经验提炼出来,把港台融合发展里面有利于发挥民间自主性、社会能动性的模式总结出来,再结合大湾区建设的有益经验,进一步反哺福建两岸融合示范区的建设、助力闽台融合发展。

  与粤港澳互学互鉴 闽台融合需优化政策、推进同城化、探索地方性立法

  束沐表示,迄今《意见》公开发布已经一年多,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各方面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展开,软硬件的建设提升当然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真正发挥“示范”、“新路”的效应,构建出具有创新性、对台号召力的政策体系和话语体系。现结合对港台融合历史与特征的回顾与分析,再结合对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经验的梳理,提出四点思考建议:

  第一,整合优化“同等待遇”各类政策,推动“祖籍地市民化”。他说,现在台胞在闽有居住、定居、落户等不同层次身份待遇,应该加以整合统一。台湾有八成民众祖籍在福建,可以加强祖籍地(细化到区县或县级市)融合吸引力度,只要台胞持有效证明申请,在祖籍地都可以“零门槛”获得与当地市民完全同等的社会福利待遇。

  第二,以“高品质生活圈”为主轴加快推进厦金、福马同城化。他表示,习总书记今年10月考察福建时提出要求福建“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这恰恰就是闽台临近地区融合发展的主轴。如果对比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民间最大动力就是港澳同胞对内地“低成本、高品质”生活的接纳。因此,厦金、福马同城化要突出对高品质生活圈重点项目、“有感”项目的打造,这其中建议要引入市场力量、依照市场机制。

  第三,加强粤港、粤台、港台、闽台融合发展政策机制的互通互鉴。他援引东莞调研的案例表示,闽台高教领域的一些同等待遇政策,很快在广东比照实行,为在粤台籍教师带来巨大便利。同样,一些粤港医疗融合的便利政策,当地台资医疗机构也有意适用。各地方的融合发展政策根本不存在竞争关系,而应该是互通互鉴、齐心协力。当然,两岸关系之间存在政治因素干扰,互联互通还存在台当局行政障碍,但这不影响福建参考港台、粤台、粤港融合的经验,先推出一批单向融合政策措施。

  第四,探索闽台融合发展地方性法规。截至目前,两岸融合发展还停留在政策层面,在法律层面的深化最适合的地区就是福建示范区,而示范区内最适合推动的地区就是具有地方立法权的厦门。因此,建议厦门先行立法《厦门与金门融合发展条例》,将涉及融合发展基建、执法、两地市政联系机制等内容法制化,同时应以战略眼光在岛内和金门营造有利政治态势和舆论氛围,推动厦金两地相向而行、双向奔赴。

  闽南师范大学、香港两岸智库联谊会主办,闽南师大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承办的思想者论坛11月22日在闽南师范大学举行。论坛由闽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顺兴和香港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共同主持。香港中联办台务部二级巡视员魏敬东出席。论坛评论员有:闽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龙海,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陈先才、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执行院长陈丽丽、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名誉院长王建民、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涂志伟、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院长陈顺森,厦门市台湾学会副秘书长杨仁飞;香港亚太战略安全研究所所长李风、香港中观研究所所长刘澜昌、《超讯》总编辑纪硕鸣、中评智库基金会秘书长罗祥喜、《大公报》主笔朱穗怡、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束沐。香港两岸智库联谊会由香港16家涉台智库机构联合组成。
电脑版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