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库汇聚

《我们的时代观》出版 中评青年十五届论坛

2024-12-04 00:31:33
由中国评论出版社出版的《我们的时代观——中评智库青年论坛文集》日前正式出版发行
  中评社香港12月4日电(记者 秦殊)由中国评论出版社出版的《我们的时代观——中评智库青年论坛文集》日前正式出版发行。本书集结了2016年至今举办的十五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全文,累计42万余字。

  中评智库青年论坛诞生于2016年,是一个由青年自主发起、策划、组织及举办的论坛,聚焦两岸及港澳乃至东亚国家的青年思想观点,为新一代青年提供一个表达所思所想的理论平台。在过去八年间,中评智库持续不间断地举办了十五场青年论坛,内容涵盖两岸关系、香港问题、港台关系、东亚安全、中美关系等政治议题,足迹遍及香港、北京、高雄、厦门、首尔等地,集结了来自两岸及港澳和海外的百余位有识青年在此平台上畅所欲言,热烈讨论,积极建言。

  中评社助理总编辑、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郭至君、林艳,中评社编委、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束沐担任本书主编,并分别为此书作序。

  郭至君表示,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在表达青年一代的时代观之际,尤为重视三个维度,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维度,共论中华民族复兴的新前景﹔二是国家完全统一的维度,在共议两岸和平统一中表达青年人的意见与建议﹔三是人类和平的维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献计献策。三个维度对应三种时代话语,即“民族复兴”的时代话语、“两岸必须统一”的时代话语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国力量”的时代话语。我们发现,只有这样的维度,才有可能促进两岸及港澳青年,东亚国家青年共构与时俱进的时代话语。

  郭至君认为,《我们的时代观》是一本厚重的、独特的文集,成长在这个大时代的青年人,在正确认识与把握时代过程中,锻铸了自己的积极有为时代观,在这本书里都有淋漓尽致的展现。她指出,把这十五场论坛的内容集结成书并不意味着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就此画上句号,反而可以将本书视为中评智库青年论坛的一个逗号,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未来,我们会更加尽心尽力办好每一届论坛,邀请更多的青年思想者聚集在这个广阔的、独一无二的平台上,问己、问政、问策,问时代。

  林艳在序中回顾了中评智库青年论坛的缘起故事及与各方青年携手前行的难忘经历与思考体悟。她表示,十五次的青年思想沙龙,是我们对时代进程中历史大事和历史大势的深入思考。至今依然清晰记得,在两岸交流官方冷、民间冷、学术冷的彼时,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坚定走进台湾南部高雄,与中南部青年交流对话,受到了热情欢迎;犹记得我们第一次走出国门,与韩国青年学者共同探讨东北亚安全问题,交流碰撞中迸发出不少独到的观点;更记得在香港由治及兴新阶段,香港社会出现迷思甚至一些悲观声音时,我们青年齐聚一堂,分享对香港形势的研判与思考,并及时传递出青年看好香港前途及扎根香港的信心。面对世界的深刻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激荡,面对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我们用自己的言论和观点,反映了这个时代,诠释了这个时代,书写了属于我们的时代观。

  林艳指出,这本文集是一部记录着八年“少年斗阵走”的思想成长录,也是我们青年与时代同行的真实写照。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最为庆幸的是,一路走来,汇聚了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彼此激荡、彼此见证、彼此成就;我们最为感恩的是,一路走来,始终有各界前辈的指引、包容和鼓励,给我们平台,予我们智慧,赐我们力量;我们最为自豪的是,一路走来,我们与中评智库青年论坛一同成长、一同成熟,回想2015年的那个夏天,今天的中评智库青年论坛,不仅达到了我们当初的期待,而且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当初的期待。《我们的时代观》的出版,激励着我们更好地向未来出发。

  束沐表示,《我们的时代观》是一部记载中评青年人一步一个脚印进步的“成长集”,也是一部见证中评智库汇集两岸四地及海外青年学者的“思想辑”。他认为,本书有两大特色与亮点:

  首先,青年论中评。既是青年论“中评”,也是青年“论”中“评”。 中评智库的每场青年论坛,从来不会有哗众取宠的“公知”语言,也不会有激进民粹的非理性主张,更不会有嬉笑怒骂或巧舌如簧,而是以青年视角正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盛宴。本书收录的论坛虽然在特定时空背景下举办,但读起来并没有时空限制之感,放诸今时今日依然行得通、站得住,归根到底是因为,中评智库青年论坛是具有理论创新色彩的青年理论交流与培养的平台。

  其次,中评论青年。中评智库青年论坛不只是交流、研讨活动,而是中评社、中评智库用来考察、培养、拔擢、重用青年人才的重要方式。不夸张的说,对于在中评工作的青年来说,每一场中评智库青年论坛,都是一次“考试”,每一次中评智库青年论坛上的讲稿,都是一张“考卷”。通过筹备和参与中评智库青年论坛,中评青年的组织能力、论述能力、理论水平、时代观念、哲学思维都得到显着提升,中评智库研究员、副研究员的青年人才队伍也在一次次论坛中成长起来。古往今来的历史和实践证明,没有对青年的培养,没有青年的担当,人才资源难以盘活、无法增值,创新更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电脑版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