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台湾学会副秘书长杨仁飞(中评社 束沐摄)
闽南师范大学、香港两岸智库联谊会主办,闽南师大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承办的思想者论坛11月22日在闽南师范大学举行。
中评社香港12月8日电(记者 束沐)厦门市台湾学会副秘书长、研究员杨仁飞在近日举行的“思想者论坛:两岸融合发展实践的闽港经验”上表示,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参与两岸融合发展、促进国家完全统一进程中,有自己的比较优势,相信可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由闽南师范大学、香港两岸智库联谊会主办,闽南师大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承办的思想者论坛11月22日在闽南师范大学举行。十余位来自福建和香港两地的两岸关系专家学者展开了深入探讨。
福建探索融合发展新路 促台湾民心回归
杨仁飞表示,两岸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实践路径之一。十年前,习总书记提出两岸融合发展,之后多次强调,福建要在推进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要利用闽台得天独厚的优势,先行先试、积极作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年多前,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示范区的意见,接着福建省协同中央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细化落实措施与推动清单,使福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建设进入新阶段,全省各市、各部门有了比较具体化、可操作的两岸融合实践推进指南。她将福建推进两岸融合实践经验,总结以下几点:
一是找准定位与目标。她表示,福建深刻理解与认识自己在两岸统一及两岸融合中的角色与作用,始终牢记对台工作是福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是福建应有之义,责无旁贷。
二是牢牢抓住两岸融合发展的核心理念与对台战略目标。她表示,长期以来,福建全省坚持以两岸一家亲理念(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骨肉天亲等价值观)深化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主动作为积极布局,夯实两岸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和平统一基础。
三是强化路径设计与政策落实。她表示,从具体推进路径来看,福建全域推进,全省、全领域展开;目标明确,既抓“促融(以通促融 、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又抓“共同”(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务求政策措施可落地、可执行,有效果。
四是重视统合在闽对台力量建设。她表示,目前福建有高校涉台联络会议机制,定期就两岸关系的热点、重点问题开展研究,谋划融合理论与政策创新;各地政协、台办系统每年组织重大课题调研,广泛听取两岸产、学各界意见,推动对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重视在闽台商、台师、台青的意见征询,使政策措施更有针对性、符合实际。
五是重视“以文化人”的工作。她表示,福建重视人文(闽台文化)与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度挖掘两岸家族书信、侨批等不为人知的故事,以短视频、影视作品等方式,重新叙述与强化两岸民众共同的民族、文化、生活记忆;加大在大陆台商台干台生的国情普及教育,强化有关中国当代政治制度、历史变迁与中国文化的新国情普及教育,方便他们参与大陆各项社会文化活动的信息,如图书馆讲座、文化展览、闽南语演出等公益信息,为他们自觉融入当地社会提供“信息便利”与共情泪点。
六是强化两岸共同标准化建设。她表示,厦门设有台湾标准(两岸标准化研究院)专门机构,加强探索两岸融合新路与国家改革开放战略、前沿科技同步性,在两岸行业服务、产品标准化(两岸统一市场细化)上有积极作为,成果日益显现。
杨仁飞指出,总体上来说,福建在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但福建依然要强基提质,进一步解放思想,将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与福建进一步改革开放、建设强省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将争取台湾民心、深化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追求国家完全统一的有机联系在一起,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福建要透过有力的融合措施与丰富多样的实践,真正让更多的台湾乡亲不忘了血脉亲情,以祖地为荣,实现民心再次向归祖国大陆,回归八闽祖地。进一步做好反独促统、两岸融合的政策措施宣导,使更多的台湾民众产生冲破民进党“锁岛离心”桎梏的自觉,不断在岛内壮大支持国家和平统一的积极力量。
探索两岸融合发展 港澳具制度、人文等优势
杨仁飞将香港、澳门参与两岸融合发展的比较优势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一国两制”的制度设计与实践经验优势。她表示,“一国两制”为台湾而创想,先在香港、澳门实践。40年来,“一国两制”理论与制度建设不断创新、拓展、丰富。香港回归27年来,国家治理的实践经验不断累积,为香港、澳门回归后的平稳、繁荣起到了定心针与舵向的作用,也使得港澳在促进两岸融合的新舞台、新进程上,具有比福建等内地省份更贴近台湾现实社会的制度与民众生活方式的客观事实,有“一国两制”先行先试所积累起来的经验与优势,为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提供了更多、更丰富内涵的借鉴之道;
二是港澳在两岸的特殊“桥”优势。她认为,过去百年来,香港、澳门与台湾关系绵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中,无论是金融市场、对外贸易、科技进步还是两岸人员往来,港澳均扮演着重要角色,可圈可点。如今这种绵续的联系与往来,为港澳台人民之间进一步的交流、合作、融合搭建了长久可信赖的感情纽带与社会网络,这种纽带依然坚韧而富有活力,为未来继续拓展港台经贸、科技、人文交流打下厚实的基础。
三是1919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香港中国文化勃兴、发展、向外扩展的“人文优势”。她表示,百年来,虽然港澳的命运跌宕起伏,但它们是一部港澳中国人与祖国命运不断同频共振、命运与共的世纪,这里有着值得进一步挖掘、整理的故事。如在辛亥革命、大革命,香港是革命种子的发源地与进步思想的重要传播地与中转地;百年来,香港中国人站在反抗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的第一线,在抗日战争时期,两岸革命者、先进知识分子在港澳汇集,如许地山、谢东闵、宋斐如等在香港从事抗日秘密战线的工作;在1949-1987年两岸中断往来的38年中,香港继续了20世纪30年代中叶以来许地山、陈寅恪等开创的新文化运动事业,并使中国新文化在香港落地生根发展,马鉴、钱穆、饶宗颐等文化学者,开往继来为香港留丰沛而珍贵的文化资产,如今香港大学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保存、收藏了一大批珍藏的文献与文物,有待重回大众的视野。
杨仁飞认为,香港也有改革开放以来流行文化灿烂辉煌的群像记忆,曾经触动两岸50-70岁成熟世代的共同情感,《中国人》《我的中国心》《月亮代表我的心》《青花瓷》《英雄本色》《黄飞鸿》《大话西游》等等歌曲、影视作品,深深刻在两岸中国人的心里。
加快探索闽台深度一体化建设 做好两岸融合“软文章”
杨仁飞表示,福建要在进一步增加对台吸引力、在创新两岸融合发展路上进一步下功夫,加快探索闽台标准与更深度一体化建设的可行性方案。习总书记2024年10月在福建考察时强调,“福建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扭住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继续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福建和厦门要适应形势发展,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深耕细作,多出一些制度性、政策性成果,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再立新功”。
她认为,基于港澳“一国两制”制度设计与实践优势、港澳台密切的经济与社会联系以及丰富的人文历史连结资源,相信香港、澳门特区政府与民间社会可在两岸制度、法律衔接与新规范探索上,在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在两岸共同产品、技术、行业标准建设上,在新兴科技领域的研发、创新上,两岸教育文化合作上,有广阔的空间。
她指出,两岸完全统一归根结底是人心的回归,因此要做好两岸融合的“人文暖心”“以文化人”的软文章,在经济深度融合、民间社会深度融合的阶段性成果基础上,进一步集合闽台以及港澳人文资源,重新规划、布局以融暖心、以情促融,以文化人的重大项目以及具体工程,在人文关怀、人文情怀设计方案,进一步探索可实施的方案。
她认为,以人民为中心,想方设法突破民进党的反中锁岛图谋。要更好发挥民间在探索两岸融合新路中的作用,要坚定相信两岸民间社会有积极向上共同推动中华文化、共筑一个中国基础的磅礴、内生力量,担负起宣传两岸拥有共同信仰、共同民俗文化、共同祖地、共同未来的主力军角色。以两岸融合促进统一战线工作,为统一后台湾的长治久安,积累经验、打下基础。
杨仁飞建议,推动数字科技为两岸融合插上飞翔的翅膀,进一步夯实民间在数字科技、数字文创等领域的协作与创造力量。可以借鉴受到两岸民众热捧的“黑悟空”“凤冠冰箱贴”“寺院花海经济”等新潮流,组织两岸民间社团的新创交流合作活动,吸引更多的两岸年轻人参与进来,让他们从传统与当下的优秀、进步的中国文化中寻找、形塑共同的两岸流行文化话语体系与中华文化新力量。
闽南师范大学、香港两岸智库联谊会主办,闽南师大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承办的思想者论坛11月22日在闽南师范大学举行。论坛由闽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顺兴和香港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共同主持。香港中联办台务部二级巡视员魏敬东出席。论坛评论员有:闽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龙海,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陈先才、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执行院长陈丽丽、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名誉院长王建民、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涂志伟、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院长陈顺森,厦门市台湾学会副秘书长杨仁飞;香港亚太战略安全研究所所长李风、香港中观研究所所长刘澜昌、《超讯》总编辑纪硕鸣、中评智库基金会秘书长罗祥喜、《大公报》主笔朱穗怡、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束沐。香港两岸智库联谊会由香港16家涉台智库机构联合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