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目标达成、风险管控与福建实践 | |
http://www.CRNTT.com 2024-01-08 11:19:19 |
【摘要】台海局势,复杂严峻。在中美关系与两岸关系同时出现重大变化形势下,如何认识与推进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需要做出科学、客观、正确的判断。适应新时代新发展要求,应进一步解决好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短链断链问题;建立健全两岸青年成长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就业创业发展等联动机制;优化相关政策措施,健全制度性合作机制,提升实施手段与多重目标达成的契合度;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措施的前置模拟实验、评估回馈纠错机制和风险管控制度;建设好福建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示范区,赋能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一、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现况分析 (一)中国大陆高等教育已发展成为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963年7月27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台胞主要祖籍地福建漳州成立福建二师院,赋予“培养涉台文教人才,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特殊办学使命与办学定位,在福建省建构了以福建师院(福建师范大学前身)和福建二师院(闽南师范大学前身)为核心的“一北一南”的高等师范院校新格局,开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服务国家统一特殊需求的实践起点与理论开篇。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发展由此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拉开了海峡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序幕。40多年来,在大陆的主导与推动下,两岸高校交流合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日趋深化,为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与制度保障。 中国大陆高等院校系统庞大,核心竞争力日趋提升,内在发展动力强劲,进一步深化发展的领域多、空间大。1949年中国大陆高等院校共有205所,经过大规模“院系调整”后,到1953年仅剩181所。经过7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截至2023年6月,中国大陆高等院校共计307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820所,含本科院校1275所、高职(专科)院校1545所;成人高等学校252所。①中国大陆94.1%的高校都是在这70年间建设起来的。中国大陆高等院校的校龄很年轻,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诉求和发展驱动力强劲。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形成了系统庞大,覆盖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4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2022年中国大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9.6%,在校生规模达到4655万人②,越来越多的大学和学科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大陆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据测算,中国大陆目前的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③。中国大陆正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高等教育已经发展成为推动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力和推动力。 (二)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潜力大,内源性动力强,但差异互补和双向融合格局尚未形成 两岸高等教育优势学科国际竞争力强,具有强大的内源性合作发展空间与潜能。2023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结果显示,中国大陆高校各类排名前50的数量位居全球第五。在各类学科排名的前100名中,中国大陆高校提升为全球第四强。中国大陆高校在51个学科排名中表现优异,特别是材料科学、化学、生物科学、电脑科学与信息系统方面大陆高校排名集中靠前,有32个学科进入世界前20。北京大学有11个学科进入前20,清华大学则有13个学科进入前20,并且清华大学在艺术史学科中排名全球第五、中国大陆排名第一。 台湾地区高校的医学、生物(命)科学、工程IT、光电通讯、物理、化学、文学、传媒等专业在世界上都颇有竞争优势。2023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结果显示,台湾地区有23所大学院校的223个学科参与评鉴,6个大学院校学科进入全球前50名;28个大学院校学科进入全球前100名。台湾大学在台湾各大学院校中排名最佳,有2个学科进入全球前50名。 两岸高校优势学科专业的国际竞争力强,但是,由于民进党当局的阻扰,目前的互补型合作项目的规模不大,优势学科互补合作停滞不前,双向融合发展格局尚未形成。大陆积极拓展和推进海峡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近期取得系列标志性的政策新突破。2022年以来,大陆高校本科对台湾地区招生启动新招生系统,实现了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标志性政策突破。 与此相悖而行的是,民进党当局脱钩断链阻扰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2016年5月以来,民进党当局推出涉及两岸高校相互招生与学历互认、两岸高校校际合作、研发合作、两岸大学生交流合作、两岸教师互聘互访、两岸青年就学就业创业联动机制等诸多方面的系列限制性措施。2016年8月以来,台湾当局开始推动实施所谓“新南向政策”,2020年启动的“台美教育倡议”,旨在深化台美“教育合作”,对两岸高等教育合作脱钩断链,主导并不断强化“倚美媚日抗中谋独”的结构性调整与布局。 (三)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相关政策措施与制度建设差距大 两岸高校交流活动持续热络。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大陆的主导和推动下,两岸高校交流活动持续热络,经历了从单向到双向、从简单到多元的曲折发展过程。两岸交流活动主要包括双向互访、学术交流、学生交流、合作办学意向签订、科研合作、夏令营、微电影、研习营、辩论赛、书法比赛、歌咏比赛、体育比赛、技能竞赛、交换学习和大陆科技人士入岛等丰富多样的形式与对话。但是,由于民进党当局的阻扰和限制,2016年5月以来,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进程相较于2008年以来,双向融合发展进程明显滞缓。 两岸高校学术交流与相关政策差别大。2004年,大陆104所学校与台湾50所学校签订185项学术交流合作协议。台湾地区则从2003年、2004年开始,持续发布相关两岸学术交流实施和审查要点,阻扰限制两岸高校学术交流。 近10年来,教育部累计开展对台交流项目1300余个,两岸1000多所高校参与,约6万余名台湾师生赴大陆参访交流,师生交流覆盖范围更广、程度更深。④近10年来,福建实施台湾教师入闽工程,福建高校累计引进台湾教师1187人次。福建省积极建设海峡两岸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中心,设立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实习实训基地50多个,吸引3.6万名台湾青年留闽就业创业。支持台湾毕业生融入福建乡村振兴,300多名台湾乡建乡创人才参与117个村庄项目建设。⑤ 两岸高校招生与合作办学的制度安排差距大。大陆积极创造条件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支持港澳台学生到相关高校学习发展。台湾地区对大陆招生制度则消极被动应对,总体上对两岸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提出更多限制性要求。马英九执政时期在台陆生最高时达4.2万,民进党执政在台就读的陆生“学士班”2023年仅剩少数延迟毕业,面临“归零”状态。 两岸学历认证政策不对称状态特征明显。中国大陆从2006年开始正式认可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核准的台湾高等学校学历,为台湾青年学生赴大陆学习、交流提供了政策保障。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于1997年发布《大陆地区学历采认办法》,2011年采认的大陆高校学历41所,2016年增加到155所。但采认依然范围很小,同时至今不采认大陆医学类相关专业学历。 (四)两岸高校相关交流合作活动的短链断链问题凸显,相关政策的模拟、监管与评估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目标达成 由于相关体制机制和经费瓶颈等问题束缚,在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往来、合作办学、台湾青年登陆学习与继续教育工程、国情教育、两岸教材开发与合作、一流专业、一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等等诸多方面,出现片段性、分散性、浅层化等问题。以3-5天的学术交流和1-2周研习营等浅层化交流的问题十分普遍。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和国情教育等运行机制不健全。相关政策措施的前置模拟试错、监督管理与成效评估明显不足。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是长时段工作,引导两岸青年在共同生活过程中客观认识两岸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差异,正确理解两岸的历史文化共性、理解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培育两岸青年正确的国族认同、文化认同等经济、社会、文化的目标体系的达成,需要科学的认识和完善的政策与制度建设配套保障。 二、深化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正确认识大时代背景下的国际形势、台海两岸形势和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道路 两岸融合发展是中共中央提出的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促进国家统一的重大方针政策。从理论上看,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应该是双向政策驱动的,既有市场需求的动力,又有政策的引导和两岸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的融合发展过程。然而,由于两岸关系的复杂性,特别是民进党当局采取了抵制、限制、干扰或消极应对等政策措施的阻扰与破坏,两岸高等教育双向融合发展进展缓慢。 为此,发挥好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五种职能,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与做法,既要避免盲目急躁心态,又要避免消极退缩情绪,坚持走单向融合发展为主、相互融合为辅的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道路,方能行稳致远,有效防患、遏制、消解“文化台独”等“台独”分裂行径,提升“反干涉”“反分裂”,促融合、促统一的斗争本领,推进两岸高等教育高质量融合发展。做好两岸青年杰出人才培养和成长教育工作,为登陆台胞,尤其是台湾青年创造和提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与服务,夯实两岸统一后的两岸高等教育大融合大发展基础。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