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推进中华文化建设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第八届中华文化论坛综述 | |
http://www.CRNTT.com 2023-05-03 12:13:00 |
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调查研究中心主任 、副研究员赵森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中国实际上正在建构的、源于更高层次认知的一个更高维度的文明形态。这种新型现代文明形态,既是中华文明“日日新、又日新”的最新形态,又是超越了西方模式的文明形态,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唯一性,为国情各异的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将会促进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公平正义的方向变革,重塑世界文明的新格局,引领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 华语智库高级研究员邵宝明认为,过去一段时间,国内外存在着忽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地位,甚至贬低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潮。今后,我们要避免过分强调对异文化的过度理解和认同;另外,要注重对母语文化的维护和传播,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而不同”的交往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等理念内涵,紧贴海外受众的思维方式、文化习俗、接受习惯、藉助各类外宣媒体和海外社交媒体开展轻量化、差异化、精准化对外传播。促进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坚持与世界各国(地区)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在深度互动中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抱世界。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穆斯林》杂志主编敏俊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原副会长洪长有认为,对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宗教典籍的文本内容开展现代诠释和深入研究,既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伊斯兰教的优良传统,也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我国伊斯兰教教义教规的中国化阐释。 廊坊师范学院明史与明代文献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曾磊认为,目前复兴儒学的呼声往往沦为“雷声大、雨点小”,原因是儒学幷未进行彻底的现代化转型。儒学文化不接“地气”,无法呈现强烈的时代张力,难以获得稳定的传播平台。建议推动儒学自身的创新,将封建儒学和现代儒学相分离,让儒学为现代化社会服务。 三、新时代新征程促进两岸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与民族复兴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杨毅周认为,国家统一与国家发展从来是密切相关的。国家发展决定着国家统一,国家统一推动着国家发展。新时代新征程需要有新的思想、新的作为。要坚决维护“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部势力干涉。两岸同胞要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走两岸融合发展的道路。 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义虎认为,习近平总书记20大报告是从国家发展大局、民族复兴大局的高度论述对台政策和国家统一事业的,核心与灵魂是“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非常鲜明地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基点是“中国人自己的事”,同时也把台湾同胞放在两岸关系主体地位。报告对过去5年工作和10年伟大变革进行总结,我们有力地展开了反分裂、反干涉的“双反斗争”,取得了重要成绩,也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表明对台政策大政方针没有任何变化,没有受局势波动的影响,没有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做出什么改变,特别是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和平发展等的再度重申,在国内舆论场“武统”与“和统”很有热度的争论中,颇有一锤定音、引领舆论、导正民意的正面作用,特别是对一段时间以来一些违背中央对台政策的言行带有刹车止步的重要效果。 全国台联研究室原主任陈立谦认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是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两岸同胞,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一项战略任务。融合发展理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色,集中表现在它的爱国主义传统、和合文化特色、通变之道和民本思想这四个方面。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文化高昂的主旋律和不变的DNA,揭示了“融合发展”的本质特征和目标要求;和合文化,以其东方人独具的思维逻辑和处事之道,奠定了“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易经》等中华文化典籍中强调的通变之道赋予了“融合发展”的深邃智慧;民本思想提供了“融合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华文化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注重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有机结合,融合发展过程与文化影响过程的有机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结合。切实发挥好中华文化“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国两制”与国家统一研究所所长、教授张仕荣认为,决定两岸关系走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关键因素是国家的发展进步。国家4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刻影响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进程。大陆对台湾社会的影响力、吸引力不断扩大,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础更雄厚、能力更强大,必将有力推动祖国统一进程。现在的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实力大幅增强,更不可能再让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台湾辅仁大学两岸关系学暨国际关系学教授、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协会副理事长潘锡堂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一是加重“反独”,强调“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二是加速“促统”,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战略目标,提及邀台湾各界来沟通。三是加大“促融”,强调两岸心灵契合,加强两岸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和促进融合发展,为“和平统一”创造有利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植荣建议,坚持以习近平五点主张为最高指导原则,创新思维,循序渐进,逐步实现两岸青年心灵契合,增进和平统一认同;结合青年世代的特点,深化两岸青年交流的共有主题,创新交流形式、提升交流效果;跨越数字鸿沟,善用新媒体,创新两岸青年交流新渠道;对政治议题适度规避,多些就业创业的切实利益相关主题。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候选人王裕庆认为,两岸大融合与两岸小融合就如一对齿轮。“全中国”的两岸大融合 ,像大齿轮一样,拉动两岸同胞的实体融合;而“各自政权社会内部”的两岸小融合,像小齿轮一样,有时跟随大齿轮转动,有时不停自转以维系动能,积蓄到一定程度,再带动大齿轮运转。 财团法人国学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张家献认为,台湾新世代以接触影音为信息导向。近年来,他们透过抖音、小红书、B站等串流,看到了大陆的发展现况正向的一面。建议将过去30年来台湾同胞在大陆的故事,通过戏剧的拍摄,串流回台湾,让在台居住的老百姓透过戏剧改变对大陆官方的观感。 四、牢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定不移反分裂、促统一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涉台事务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谢郁认为,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共同谋求国家统一,是“九二共识”的核心要义,也是客观史实。“九二共识”确保两岸关系稳定发展,带来交流红利,是两岸同胞之福。民进党当局否定“九二共识”,制造紧张对立,是两岸关系之祸。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台湾研究》主编刘佳雁认为,在拜登“印太战略”中,台湾的角色既非传统的“军事盟邦”,亦非其自诩的“新伙伴”,只是美国布局印太战略遂行“抗中”的代理人和策略棋子,完全丧失主动性和自主性。美台经贸关系可能进一步提升,但不变的是台湾在美对华战略中的棋子底色。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港澳研究所副所长李环认为,从国际上看,台海问题呈现“国际化”态势,美从政治、经济、军事、对外交往等多个领域操弄台湾问题,美日、美韩及七国集团声明中不断提及“台海稳定”,欧洲尤其是中东欧国家对台湾的“关注”日益增加,日本藉台海问题扩军备战意味明显。从两岸看,与大陆一方想不断迈出统一步伐的情况相比,2016年上台的民进党当局却不愿意共商统一,甚至拒不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不断制造障碍,为一党私利,与外部势力勾结损害整个台湾民众的利益。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国家统一,要统筹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关系,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统筹中美关系与两岸关系。 南开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黄清贤认为,“增强两岸命运共同体认知”从属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若想要完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先增强两岸命运共同体认知;增强两岸命运共同体认知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更完整,全面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更接近。透过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两岸同胞心灵根脉和归属的中华文化力量,可以更好地推进“两岸命运共同体”。两岸学术认知社群更应该让台湾同胞理解到谁是爱我们的亲人、谁是推我们进火坑的敌人,争取台湾同胞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更多认知。 外交学院教授杨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忠孝节义”,幷把忠放在第一位。民进党当局分裂国家、谋求独立、“倚美谋独”,完全是一种破坏几千年中国历史文化形成的只有一个中国正统理念的行为,是卖国求荣、谋求私利的行为。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教授马勇、北京师范大学湾区国际商学院学生胡俏丽认为,毋庸置疑,美台互动的态势尤其是美国政府与台湾岛内“台独”势力互动的趋向,将是影响中国大陆最终选择“和统”还是“武统”的最为关键因素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褚静涛认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台湾新版高中台湾史教科书存在质疑台湾光复正义性与合法性的倾向:一是质疑《开罗宣言》的法律约束力,二是质疑台湾光复的正义性与合法性,三是有散布“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倾向,四是将这个复杂的争议交给青少年学生自己去思考。其逻辑论证是不能成立的,其在国际法条文上是站不住脚的,其结论是经不起历史验证的,其在政治实践上是有危害的,必须予以坚决驳斥。 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党校教师张俊威认为,民进党费尽心思回避“九二共识”。在过去的30年里,“九二共识”彰显了巨大价值,要进一步正本清源,还原“九二共识”本来的历史原貌,坚决反对任何曲解、否定和污蔑“九二共识”及其核心要义的言行,让“九二共识”在未来的两岸关系中,充分发挥“定海神针”和“通关密码”之功效。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齐艶认为,台湾的民粹主义属于政治民粹主义。台湾民粹主义基于台湾的民主制度基础,竞争选举政治加剧了民主政治的“民粹化”,泛政治化宣传、媒体舆论与话语霸权为台湾民粹主义推波助澜。民粹式的过度政治参与不利于台湾民主政治的发展,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严重激化族群的矛盾与对立,也严重危及两岸关系。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张晶晶认为,寻根溯源来说,台湾问题要解决的是两地之间的权力归属问题以及在这一问题之中双方究竟具有多大的妥协空间与妥协意愿。既要维持“一国两制”的大框架,又要就台湾的特殊性予以变通改革。如果大陆首要的目标是台湾法理上的回归与国家统一,而不是实际掌控地区管辖权,那么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大陆愿意让台湾掌握更多的权力来换取统一。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李美良认为,南海维权的具体内容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赋予的权益,以及国际法所赋予的历史性权利。南海维稳包含三层主要内涵,一是妥善处理海上冲突与危机,维护国家海洋国土安全;二是维护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周边安全环境;三是维持与美国之间的稳定关系,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安全环境。中国南海政策目标,既要维权又要维稳,以实现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的统一。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林景茂认为,台湾在制度建构上盲目地视西方民主理论为圭臬,主要有过分重视选举民主、扭曲民主监督功能等弊端。台湾应当从大陆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吸取经验来改善岛内民主情况,一是让民主选举与民主监督回归其本职功能,摆脱服务于选举利益和政党利益的目的;二是加强民主决策与民主管理的建设,让民众能感受到切实不间断的民主生活,避免选举过后当选人政治承诺跳票和施政脱离民意。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3月号,总第303期)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