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 | |
重磅专访:李鹏谈厦大台研院40年 | |
http://www.CRNTT.com 2020-07-09 00:07:17 |
以下是访问全文: 中评社:厦大台研院是如何创立的?创立之初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 李鹏:非常感谢中评社关注我们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40周年院庆活动。我们院的前身叫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7月9日。我们经常说,厦大台研所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与和平统一的号角而成立的。1978年11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示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当时中央领导认为需要成立一家专门研究台湾的学术机构,中央对台领导小组于是派领导到福建、到厦大来考察,发现厦门大学是有台湾研究的基础的。回去之后他们就给中央写报告,建议将全国首家台湾研究机构设在厦大。经过时任中央对台领导小组组长邓颖超同志亲自批示,在教育部和福建省委的大力支持下,隔年就在厦大成立了台湾研究所。 如果说成立台湾研究机构是时代的呼唤和领导的高瞻远瞩,那么这个研究所能够设在厦大就跟厦大早期的台湾研究基础有关。厦门大学的台湾研究由来已久。早在1930年代,厦大的著名人类学家林惠祥教授就到台湾调查研究,他是中国最早对高山族进行研究的学者,还着有《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1962年2月,为了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在厦大召开了“郑成功研究学术讨论会”。1973年以后,厦大历史系成立台湾历史研究小组和台湾史研究室,先后有十几位教授从事过台湾历史的研究,这些都构成了厦大台湾研究早期的基础,也是中央对台领导小组领导考察后建议将首家台湾研究所设在厦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厦大台研所成立之初是非常艰难的,可以说是“要人没人、要钱没钱、要资料没资料”。我们从前年开始启动了“台湾研究40年”口述历史项目,采访了一些见证过台湾所早期创业艰辛的老同志,他们讲起当时的艰辛还非常感慨。但是,从他们的口述历史中,当时各位同仁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也让我们动容。我们所一成立就有40个编制,福建省给我们20个编制,厦大出20个编制,在当时规模算是很大的。这也奠定了我们今天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这40个编制,我们不可能有今天的规模,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影响。可见当时的领导是非常有远见和非常有魄力的。 虽然当时编制很多,但是专职人员很少,多数都是历史系兼职的。我们的老同志到今天还对当时的一个说法津津乐道,那就是“五驾马车两个兵”,指的是当时两位所长和三位副所长,加两位行政资料人员。这就是我们厦大台研所最初的架构。即便如此,当时的前辈们依然在艰困的条件下想尽办法做研究,像大家熟悉陈在正教授、陈孔立教授,他们在专访中都说自己“半路出家”,资料取得极其困难,经常要翻山越岭到当时的前线广播站去查阅资料。但他们依然坚持做台湾研究,而且做得那么好,如果没有情怀、信念和坚持是做不到的。我们最近正在组织编写院史,由我们历史研究所陈思老师主笔,陈思老师是陈孔立教授的孙子。孔立老师四代人都在厦大工作,都关心台湾问题或做台湾研究,这也是一种情怀。我们编撰院史也是希望我们的师生永远记住创业的艰辛和发展的不易。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