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智库:两岸民意冲突话语特征及弥合机制

http://www.CRNTT.com   2019-07-16 00:10:02  


 
  1、“中国”的虚幻化

  “中国”这一政治符号在两岸能够激发起的政治想像本该正道同源,即它意味着几千年承袭而来的中华正统、华夏抗衡蛮夷的二元思维,再就是近代中国“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记忆。但就当前的两岸民意来看,大陆和台湾已经对这一符号产生了想像的歧路。“中国”在岛内已经被具体化为“长城”、“黄河”这样的地理地貌,唐诗宋词的人文情怀以及对所谓“专制”国家的政治猎奇。它早己不是台湾前辈魂牵梦绕的“父母之邦”,却成了隔海遥望的他国面向。对之的深刻追问是,在此般政治想像的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情感在驱使民众?

  依笔者看来,这隶属于政治情感中的一种负面情绪:嫉妒。它的负面性比通常的报复、仇恨等还要糟糕。报复是在实际上受到伤害之后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和仇恨心理,而嫉妒的潜意识来自于大陆夺走了本该属于台湾的“嫉妒物”。当国际上更多地认为“中国”就是大陆,当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与这样的“中国”更多的划上等号的时候,台湾受制于两岸综合实力的失衡而又无法改变,这种强烈的剥夺感产生的嫉妒心驱使了“中国”的虚幻化,因为不如此就不能实现群体心理的调和。对于这种局面,大陆在没有伤害对方而被对方疏远下的郁闷之情就可想而知,“难道几千年的文化恩泽就不能消弭几十年的政治恩怨”?这样的“中国好声音”在岛内要引起共鸣,尚有待台湾对于“嫉妒”情绪的自我消解,从而将“中国”这一政治符号从“虚幻”走向具体。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中共”的妖魔化

  这些政治符号在两岸引发的错乱尤为荒唐。在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政府,“大陆”是地理名词,“中共”是政党,这三者是分得异常清楚的。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在其政治话语系统中,也从来没有“党国同构”的论述方式。而在台湾,出现的错乱在于:第一就是刻意将这三个不同的符号划上等号,成为了一般等价物,可以通用。第二是在这三个话语符号“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符号连结是前提条件,妖魔化才是根本目的。对于前者,尽管大陆研究人员早已一针见血地指出:“台湾方面却有部分人故意将其歪曲引申为‘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意指政府,且不涵盖台湾),⑦甚至将中国等同于‘中共’,将国家与政府、政党混为一谈”,但仍然不能挡住岛内部分人对此三者的“同化”冲动。在这个基础上,抓住岛内民众对大陆社会制度的陌生和早期对“仇共”宣传的历史记忆,丑化“中共”的政党形象,进而再与前者连结,实现了整个的话语想像。但这一切能够发生,也是由于岛内有对应的政治“怨恨”情感为之垫底才能奏效。

  对于怨恨的政治分析中,德国哲学家马克斯·舍勒有过这样的阐述:怨恨是对情绪的一次再体验;它所具有的敌意是隐忍未发,不受自我行为控制的愤懑。⑧这种“怨恨”的情绪具体表现为它所引发的是一种不会因为得到满足而消失的情感。长时间的隐忍和仇恨的深化已经让岛内的怨恨上升到敌意不可磨灭的尺度,最终的结局就会变成“不能原谅你的是因为你不是我”,这种指向他者“本质”的怨恨具有不可替换性。导致这种“怨恨”情绪在岛内产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共内战中对丢失政权的不甘和中共所谓“叛乱团体”的愤怒,二是大陆对于“台独”的政治反对和军事震慑。而从前者那里,又演变为所谓的“匪情思考模式”,即如台湾学者杨开煌所归纳的“一切错误归于对方,上升为来自对方的一切都是错误”;而在后者那里,则被民进党等“台独”力量利用这种负面情绪,进行选举动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