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G20峰会,中国是结构性改革的范本 | |
http://www.CRNTT.com 2016-08-31 07:36:12 |
中国网发表察哈尔学会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张敬伟文章表示,杭州G20峰会,就给全球主要经济体坐下来喘息的机会,并可在杭州这个美丽的江南城市一起找到应对困境的方案。 全球经济面临着后危机时代的挑战,上周期的副作用短时间内难以消弭。从华尔街金融危机起,G7峰会已经失去全球经济协调者的角色。让新兴市场也参与全球经济决策,为破解全球经济的难题群策群力,是G20存在的意义。危机从美国开始,在欧洲激化,继而弥漫全球。危机中,中国是全球经济主引擎,对全球经济的贡献高达25%。 美国经济的复苏,一度让美欧等西方国家"好了伤疤忘了疼"。他们简单认为,只要拿来美国式的货币宽松政策,日本和欧洲也能在短期内走出危机。他们嘲弄金砖国家失去了成色。 结果是,美国停止了量化宽松,也尝试着进行了一次加息。结果是,不仅导致新兴市场资本外流和经济低迷。美国经济复苏也萎靡不振。美联储第一次加息之后,年内加息预期一再成空,美国复苏愿景已经严重弱化。 拷贝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日本和欧洲也不妙。"安倍经济学"正走入穷途末路,但只能采取新一轮的撒钱来刺激经济增长,近期28万亿日元的新刺激经济举措,成效也值得怀疑。 欧洲央行的负利率政策,有效果但不明显。而且遭遇英国脱欧,以及多发的恐怖袭击,欧洲货币政策带来的正面影响,正被这些突发因素稀释淡化。 全球经济不振,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低迷,新兴市场受困于此,复苏之路更为坎坷。 文章认为,全球经济一团糟糕,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应该抱团取暖,而不是互相拆台。 历次G20峰会,都在宣示经济合作。但是全球市场恶性竞争的货币战,无处不在的贸易壁垒,全球市场陷入各行其是的紊乱状态。这说明,在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下,尤其是发达经济体对于老秩序的执念,决定了发达经济体明知全球合作是大局是方向,但是基于对新秩序的焦虑,还是采取利己主义的策略,实行任性和不计后果的保守政策。 在此情势下,G20峰会的主题原则,虽然为各国领导人所体认,在各国的政策实践中,依然摆脱不了各行其是的利己主义特色。G20峰会已然举行了10次,贸易保护主义这个困扰全球市场的大难题还是没有解决。 文章指出,杭州G20峰会,着力于解决全球经济复苏的大难题,提出了"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主题。 事实证明,纯粹的"撒钱",漫无边际的货币宽松政策,无益于解决全球经济的难题。美国是量化宽松政策运用最娴熟,也最先看到复苏希望的国家。但是美联储加息预期的屡次成空,说明滥用美元信用的副作用很大。日本"安倍经济学"是"直升机撒钱"无效的另一负面例证。 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结构性改革才是破解经济困局的关键。这为IMF所认可,中国则是结构性改革的实践者。从高经济增长到承认中国经济处于新常态,而且是L型的新常态,不惮于国际社会对中低速增长的唱衰,坚持进行"三降一去一补"的供给测改革。这就是创新——不怕暂时经济增长低迷的创新。 中国的创新是通过供给测改革,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为新兴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发达国家的创新,则是承认全球市场进入新经济时代,认可全球经济新秩序。因而,发达经济体,主要是思维模式创新。 创新才有活力。中国的活力是激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传统的经济引擎开始让位于互联网➕时代的共享经济新模式。全球市场的活力,则在于新技术、新能源、新秩序的全方位合作。 中国用"一带一路"战略,联动起亚欧大陆,通过产能和资本的输出,实现超越政治意识形态和文明、宗教的互利多赢。地球村时代,全球资本和产能,都应该动起来,为后危机时代的全球市场提供动力。 包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还是以中国为例,改革开放30多年来,对于全球资本,中国从来都持开放态度。后危机时代,从美国到欧洲,从印度到澳洲,无论是老牌的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市场,都习惯以国家安全的名义阻挠中国资本的进入。 全球化,不是空洞的概念,包容也不是外交辞令。世界需要资本的流动和产业的互补,但前提是对他国资本和产能项目的包容。 文章最后说,杭州G20峰会,也许解决不了全球市场的诸多现实难题,但是能给全球经济提供药方,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改革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