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2014年流动性形势不容乐观

http://www.CRNTT.com   2014-02-20 09:41:59  


 
  存量及其结构的深刻演变是流动性问题的主因

  文章认为,表外业务发展、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监管政策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等多方面因素是导致市场流动性持续偏紧的深层次原因。

  在现行存贷比监管体制下,为投放贷款,银行需要增加足够的一般性存款(注:下文提到的存款都指的是一般性存款)。近年来,商业银行负债状况持续处于偏紧状态。方兴未艾的货币市场基金等竞争性产品收益率的相对优势较为明显,是银行吸收存款难度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银行往往采取了在月末和季末通过理财产品等方式回笼存款。这导致理财产品利率水平上涨,也使得银行资产和负债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都不匹配。存款月末陡增,月初骤降,不少银行存款大部分时间实际达不到年初水平,统计数据并不能真正反映银行存款的实际状况,M2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

  从资产负债期限结构来看,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占比越来越高,资金来源和运用的期限匹配越来越不合理,不利于银行改善流动性状况。2003年之前各银行中长期贷款比例一般在50%以下,但目前不少银行这一占比已经达到60%,融资平台、房地产贷款期限通常在三年以上,是中长期贷款的主要组成部分。个别银行由于信贷组合中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比重较高,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是合理的,但中长期贷款占比高当前已经成为行业中较普遍的现象,这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按理,商业银行贷款期限应该以一年期和一年期以下为主,中长期比例应该在40%以下为宜。目前银行面临大量贷款在短期内难以收回的状况,是对银行流动性管理产生压力的重要原因,这已形成了行业积累的不可忽视的结构性问题。

  从监管角度考察,近年来,持续较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了商业银行体系信用创造的能力,有可能是目前中国货币乘数偏小的重要原因。与新增外汇占款、公开市场净投放等简单创造基础货币的方式不同,存款准备金率偏高,形成了持续限制货币增速的叠加效应。目前中国商业银行100多万亿存款中的约20万亿是作为法定准备金而不能运用的。银行新增每一笔存款的16%-20%要上缴为法定准备金,不能作为新增资金来源而加以运用。尽管存款准备金每月分几次上缴,但考虑到银行存款增量中已有“水分”,准备金完全有可能实际多缴,从而导致银行流动性进一步承受压力。再者,过去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是作为对冲外汇占款大幅增加的主要工具之一来加以使用的,但2012年新增外汇占款偏低,仅有约5000多亿元,而准备金率并没下调。尤其是2013年新增贷款占新增存款的比例已近90%,在扣除存款准备金之后,银行的流动性就没有理由不紧。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中国货币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准备金率政策应如何应对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必须指出,存贷比监管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金融脱媒和互联网金融发展步伐加快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银行发展存款业务的困难与日俱增,部分银行的存贷比持续处于高位,加大了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压力。为了保证贷款能按计划投放,银行必须在相应时点上保证存款达到应有水平,从而在月末、季末、年末运用理财产品等各种手段加大存款吸收力度。这一方面使存款进一步成了各家银行争夺的焦点,在银行之间加大流动;另一方面部分同业存款摇身变为客户存款,改变了其存款的形态,这带来了存款市场间歇性大幅波动,也增加了行业的流动性紧张,尤其是推动货币市场利率大幅上升。在这一体制下,银行不仅需要满足流动性监管的要求,保证不出流动性风险;而且还要使存款达到贷款投放的相应水平,这项规定是当前银行业很多不合理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从整个银行业来看,近年来同业存款比例大幅提高:2006年上市银行同业负债占比为8.6%,至2013年三季末则达到15.5%。近年来存款增长速度看似不低,2013年在贷款增速下降同时,存款增速还略有上升,这其实是假象。如前所述,存款统计数据中存在大量水分,行业负债中同业负债的实际比例要远比目前的水平高,保守估计在20%左右,银行业的负债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继续运用此工具无疑会在市场流动性已偏紧的情况下人为地增加市场压力,已经不切合实际。

  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也会产生流动性收紧的效应。由于中国长期存在利率管制,存款利率低于均衡水平。在近期利率市场化向纵深推进,存款增速放缓,且货币政策维持稳健的条件下,存款市场竞争明显增强,这导致在利率市场化初期中国存款利率呈上升趋势,而这与流动性偏紧的市场态势也形成了一定的非收敛蛛网效应。这一效应在2013年对流动性紧张带来了明显影响。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