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多研究几个古字 远胜读十部新书

http://www.CRNTT.com   2014-02-10 14:28:30  


 
  【链接】

  余世存:自由感虽好,但勿过度美化

  “私学”的兴起,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复古”思潮。

  其实最近几年,“复古”思潮在大陆文化界一直存在,比如“民国热”。这一是因为民国确实有值得学习和效仿的东西,二是借民国来“说事儿”,作为“校正”现实的一个标杆。这是我们民族不同的两个时期,可用作参照物。但我们和西方文明就不能直接比,因为语言和文化的根不同。

  但我不会像如今的一些“国粉”那样美化和推崇民国,它也有自身的缺陷和糟粕。民国只是中国从“家天下”转变为民族国家的一个过渡时期,它“在路上”而非完全定型,有一种混乱的“自由感”,传承文化的人有天然的活动空间。但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它一塌糊涂。

  所谓“混乱的自由”,有些像前几年我们的网络社会,比如微博,虽然可以畅所欲言,但也鱼龙混杂。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将混乱的自由转化为真正的自由?当自由摆在面前,有些人就能获得很多东西,比如网络给了很多人展现创造力的空间。但对有些人来说,网络就变成了一个无法无天的所在,比如漫天的“人肉搜索”、肆无忌惮的“口水战”、不明真理的“左右之争”、没有下限的“人身攻击”等。

  民国确实有一大批精英,他们是文明的肩负者。但我们现在似乎只看到这些天上繁星,而忽略了他们与普通大众的脱节。如今我们所读到的“纸上民国”,只能代表北平、上海等少数几个“孤立的世界”。而四川、甘肃等不常提及的地方,则非常落后和愚昧。

  和民国是一种纵向的比较,而在横向,我们现在总是跟台湾比。台湾的优势在于文化层面没有断层。大陆愿意夸大五四运动带来的断裂感,而当我读到台湾人写的东西时发现断裂感并没有我们所描绘的这么大。例如你看1919年到1949年间中国的大学,比如西南联大,他们的师生对于中国和西方文化的态度都很健康,从没有一刀斩断。真正的断裂是在1949年之后。如今很多大陆学者把文化断裂的责任和罪过都推给五四,是很可笑的。

  “文革”的伤害也很大,进行了一轮“再次否定”。台湾没有中断过,所以保存了很多传统文化和礼仪。例如现在台湾知识分子间有了分歧,即使在会议上争得面红耳赤,但到了饭桌上,大家仍然主宾相敬,彬彬有礼。

  关于当代台湾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我并没有进行过系统地研究,但听闻其国学教育非常了得。我在大理时遇到过的台湾小孩,他们四五岁就会背《论语》、《孟子》了。我不知这是不是学校要求的,但就从家庭要求的角度讲,也让大陆人感到“匪夷所思”。

  (感谢威尔焦先生的采访整理)
 
  来源: 新京报 

 (余世存,学者、自由作家。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现为自由撰稿人,居北京。当代最重要的思想者,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富有思想冲击力、最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着有《重建生活》、《我看见了野菊花》、《大民小国》、《一篇读罢头飞雪》、《家世》等。)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