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三中全会前的“舆论战”

http://www.CRNTT.com   2013-11-04 09:54:43  


 
  第一,领导人在三中全会前传递出的信息,保持了一贯的意识形态传播传统,这就是高层愿意通过改革的总体布局为大众谋利益,而且高层有能力领导一场波及全局的整体改革。在当前的国情下,只要高层付出了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努力,而且大众获得了一定的愿景、希望,缓和了当前的不满情绪,都会倾向于认可高层的舆论定位、价值定位和改革定位。在这个过程中,高层通过政治改革愿景、议程的设置,借助意识形态的传播、管控,客观上取得了政治学意义上的政治说服效果,继而延续了政治合法性。

  第二,从目前在网络平台上可收听到的声音推测,智囊团、专家在三中全会前传递出的信息,基本达到了为高层解忧,为民众勾画愿景的目的。从政治学意义上说,智囊团、专家从意识形态理论传播,专业性、技术性地前瞻、解读高层改革的动向、信号等方面,勾起了大众的集体期待,并且智囊团、专家还对这种期待套上了一个缓压阀:不可着急,不可期望过度,不可不信未来的美好。

  第三,在三中全会前的舆论场中,媒体确实发挥了政治舆论阵地和信息中转站的作用。媒体在传播大量符合意识形态导向的文章、视听资料的过程中,输出了一种昂扬向上的政治价值观,使读者、听众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一些潜移默化的象征性政治记忆,如领导人在讲话时所显示出的勤政、务实、亲民之风和政治自信,一系列符合政治需要的历史图片,一些典型事件、人物的话语、回忆等。只是比较遗憾的是,在统一的宣传纪律要求下,媒体能做到的多样化信息宣传也实在有限,所以,不同媒体的内容展示常常倾向于同质化,因而,又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弱其舆论吸引力和政治说服力。

  第四,在领导人、智囊团、专家、媒体集体构建的舆论场中,大众常常被一种光明的愿景、正面的价值观所引导而充满期待。一方面,大众愿意花一定的时间等待某种切身利益的实现,愿意支持高层的改革决策,愿意被政治说服,愿意为执政合法性投上一票;另一方面,大众又会因为某些现实的利益期待实现不了而牢骚满腹,有的甚至十分不满,可能会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体技术发散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当前舆论场的政治说服力和执政合法性。但是,这种不满的声音在意识形态导向、管控的舆论场中的分量实在有限,对改革议程整体设定的影响微乎其微。

  刘锋为法学博士,独立学者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