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城镇化迷思与城市生存环境预警

http://www.CRNTT.com   2012-02-05 09:19:12  


 
  文章指出,这是让人担忧的。这种担忧最直接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东部地区的过度倚重,将导致这些地区的自然承载能力和社会承载能力不堪重负,导致这些地区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严重错配,直至综合效益持续下降。例如,北(京)上(海)广(州)一类的特大型城市,由于人口过度密集,不仅存在严重的水与空气问题,同样还存在教育与医疗资源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合理利用问题。

  二是对城镇化率的过于偏执,将导致城市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的消耗大大增加。同时由于城市人口主要从事二、三产业,因此在地区分布和产业分布上一旦出现偏差,或者受国际市场或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出现行业不景气状况,就会造成大量失业,引发社会不稳定。而农业人口的过度萎缩,农产品生产相对减少,将会严重影响消费物价,直至整个经济的平稳运行。

  这两种情况的出现,与两大迷思有关。一是对城镇化率的偏见。通常认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都在70%以上,所以中国也要有这样的水平。这是一个误区,就是忘了城市化的历史背景。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城市化率比较高,与当时的全球城市化水平过低有关。现在,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都赶了上来。全球城市化率大大提高了,城市产品卖给谁?又拿什么养活城市人口?

  再有就是对已发达城市的偏见。通常认为,已发达的城市基础雄厚,能吸引、接纳更多人。殊不知,许多著名城市都是从小城镇甚至小渔村起家的,如深圳就是利用制度红利和政策红利开发起来的。现在,如果继续把资源向那些不堪重负的城市输入,将加剧地区不平衡,只有根据各地的自然禀赋以及历史人文与经济条件,构造新的城乡互动体系,才能走出均衡发展的活棋来。

  文章最后说,特别要提一下pm2.5问题。这是近来许多人都很关心的城市空气质量问题。这其实是对一个城市的预警。有鉴于此,对于未来的中国城镇化进程,一是要在全球城市化的历史背景下加以思考,调整定位;二是要在活血化淤、疏通中国经济脉络的基础上加以谋划,利用政策杠杆,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越来越多的城市犯上“城市病”,让城市变得更美好。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