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公平与可持续是未来10年的中国追求

http://www.CRNTT.com   2011-11-27 10:11:20  


 
  第二,“增长主义”更多依靠短期性政策工具来刺激增长,忽视中长期目标的实现。中国的“十五”规划提出,居民消费率要提高到50%,由于实践中把注意力主要放在经济增长速度上,居民消费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持续下降,到2010年时仅为33.8%,降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十一五”规划的服务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就业比重、研发经费占GDP比重等重要的结构性调整目标均未能如期实现。未来5年,如果经济转型不到位,消费率还有可能走低。这样,我们将面对更为严重的系统性风险,积累的过剩产能就有可能被迫以经济危机的形式强制性地清理,由此带来巨大的社会成本。

  第三,“增长主义”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发展,增大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因素。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更需要防止由“增长主义”引发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一方面,经济增长进程中因利益关系失衡造成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因素有不断增大的趋势。这就需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地协调利益关系。另一方面,“增长主义”助推“一切向钱看”,使社会道德水准下降。这些年的“毒奶粉”、“地沟油”现象,前不久佛山发生的“小悦悦事件”等,触及了社会的道德底线,令人震惊。道德水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长的硬实力上,更体现在道德文化水准提升的软实力上。现实情况说明,要高度警惕“增长主义”引发的社会风险,需要积极发展文化软实力,以形成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

  当前“增长主义”的理念还相当普遍。简单地把发展等同于增长,“发展是硬道理”在实践中常常被扭曲为“GDP是硬道理”。在我看来,判断未来5—10年的中国增长前景,重要的不是预测经济总量何时能超过美国,不是何时能进入“高收入水平”国家行列,而是要考虑普遍存在的“增长主义”理念怎么扭转?由“增长主义”带来的结构扭曲怎么矫正?体制改革如何突破?

  政府不能替代市场,任何其他工具都不能取代市场机制在增长体系里的基础地位

  中国进入发展新阶段,为什么GDP增长主义的影响仍然比较突出?我认为,其土壤是经济生活领域的政府主导。在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仍然在一些重要的经济领域以政府主导替代市场主导,不可避免地会积累大量的经济社会矛盾。

  第一,不能用政府替代市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重要的经验是“解放市场”,通过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创造出计划经济时代无法比拟的经济活力和经济效率。当前,经济生活领域存在的诸多矛盾与问题,大都与政府主导有直接关系。长期下去,会形成弱化市场的倾向,甚至有可能使某些计划经济因素复归,造成市场化改革停滞、甚至倒退。

  第二,防止政府失灵与防止市场失灵同等重要。市场自身存在失灵,存在缺陷。弥补市场失灵是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政府自身也存在失灵,不能以失灵的政府来替代失灵的市场,也不能将政府转型不到位形成的“政府主导”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有效干预划等号。中国转型经济中的有些市场失灵,就源于政府失灵。例如,资源要素价格人为压低、市场监管的不到位、政府公共利益代表者的身份扭曲等。这就是说,应当既要防范市场失灵,更要防范用失灵的政府来替代失灵的市场。

  第三,坚持经济生活中的市场导向改革。国际金融危机发生这几年来,中国政府加大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力度,是适应了反危机的客观需求。问题在于,某些方面的政府干预有所扩大,并超出了合理程度。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是要在经济生活领域坚持市场主导的基础上发挥政府作用,而不是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发挥市场作用。在经济领域坚持市场主导,防止权力与市场结合,防止行政垄断,防止特权经济,有利于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坦率地说,这方面的认识并不统一,并由此带来市场化改革的某些疑虑。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