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卡扎菲的“绿宝书”:家喻户晓人手一册

http://www.CRNTT.com   2011-10-03 07:22:04  


 
卡扎菲“啊啊体”

  1987年,德国伊瑟隆冰球队突然成了媒体瞩目的焦点。这家濒临破产的冰球队在赛季开始前对外宣布:球队已经找到了新赛季的赞助者——利比亚世界绿皮书研究中心,这意味着,卡扎菲政治宣言《绿皮书》的广告将被搬上伊瑟隆队的球衣,球迷们将会在队员们奔跑的后背上看到这位独裁者的自我宣传。为此,利比亚人要支付的价码是90万美元。

  这事让德国冰球联盟和西德的政治家们急得跳脚:“这是对体育运动政治中立原则的严重破坏。”他们说道,然后努力拆散了伊瑟隆冰球队与《绿皮书》的这段姻缘。

  法格海说,这部急于“走出国门”的《绿皮书》,在利比亚家喻户晓,人手一册。

  卡扎菲在《绿皮书》中对自己的政治理念进行了集中表述。从1976年1月到1979年3月,三卷本《绿皮书》陆续推出,分别从民主、经济、社会三个方面来阐述“世界第三理论”——西方有资本主义,东方有共产主义,而伊斯兰世界需要的是他的“第三理论”。

  在“世界第三理论”的框架下,议会是靠不住的(所以由议会制定的法律也是靠不住的),政党是靠不住的,组织和个人都是靠不住的,因而民主是绝对靠不住的,人民不能由任何别的人来代表,他们只能自己代表自己。所以,利比亚没有任何代议机构,只有一个为全体人民办事的“总人民委员会”。在经济上,卡扎菲认为人只要满足了基本需求,其他的追求都是没必要的;从社会角度,他坚信只要协调了民族主义和宗教问题,就能世界和平。

  写作《绿皮书》的时候,卡扎菲常把世界各地的作家们、思想家们邀请到利比亚,从他们的讨论中抓取只言片语,成为自己写作的灵感。更多的时候,他从那些影响过他的著作中吸取养分,因而《绿皮书》中有着明显的《古兰经》、纳赛尔《革命哲学》的影子。

  与《古兰经》、纳赛尔同样重要的另一个思想根源,是他童年时代的贝都因生活。作为游牧民族贝都因人的后代,卡扎菲从小随着家人生活在沙漠,住着帐篷吃着驼奶长大。和这个部落里众多的其他人一样,卡扎菲的家庭并不宽裕,但基本可以自足。当部落内部发生争执的时候,他们向酋长寻求调解,除此外不遵循任何法律,也不承认任何政治制度。这一切,与他在《绿皮书》中设想的乌托邦——一种顺从自然法则行事的社会制度——都极其相似。

  卡扎菲一直顽固地坚守着他贝都因人的生活方式。他带着骆驼和帐篷出访他国,无法适应没有骆驼低吼的生活。在《绿皮书》中,这种固执还只是被抽象地表达;到了1990年代初,在他创作的所谓“小说”里,这种固执则直接被“咆哮”出来。

  这批卡扎菲花了三年时间写成的短篇故事结集成一本册子,书名古怪——《乡村啊乡村大地啊大地宇航员自杀以及其它小说》。

  在这些分别叫做《乡村啊乡村》、《大地啊大地》、《宇航员自杀》的文章中,卡扎菲极尽一切能事地痛斥城市生活:“城市生活纯粹是一种蛆虫式的生活。”“城市就是赶时髦、追新潮、花里胡哨、东施效颦、纸醉金迷,没有什么有益的奉献却有不少的要求,是毫无意义的存在。”与之相比,乡村则“宁静、乾净、人与人联为一体”,是“良知、理想和典范”。

  虽然在卡扎菲的要求下,法格海为这本书中的两个小故事做了推荐,但他认为卡扎菲本人在文学上其实没有任何成绩,所谓的小说集不过是一本水平非常低的文学小册子。

  “一个人不可能仅凭两篇短篇小说就能在文学界获得极高的声誉。”法格海说,“但在卡扎菲控制的媒体上,他的才华和他天才般的艺术和文学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讨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