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秦辉:教育有问题,但不是“教育问题”

http://www.CRNTT.com   2011-09-27 14:50:48  


 
  反对唯智教育,更要反对神学教育 如今关于教育改革的议论,很多是针对“工业时代的‘知识工厂’”、“理性主义的唯智教育”的。这些批评许多很有道理,但也给人一种印象,似乎我们的教育已经过了“工业文明”、“理性主义”这一关,如今只等着“后工业”或“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了。似乎我们的教育如今满是“现代性”之弊,只能靠“后现代主义”来提供教改资源了。这是很成问题的。其实,把教育划分为“前工业”、“工业时代”或“后工业”这样的“发展阶段”本身就是很冒险的。例如如今广受指责的标准化(托福式)考试、电脑评分和只许答“惟妙惟肖”不许答“栩栩如生”、只许答“协力同心”不许答“同心协力”之类弊病,本身都是“后工业”的电脑时代、“数字化时代”的产物,由于电脑难于模糊化思维而导致的这类弊病在“工业时代”倒很难产生的。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过去的教育真的已经是“工业文明”的、“理性主义”的或“现代”的了么?的确,我们过去的学制、学期,过去的许多教材,过去那忽而分为单科院校忽而又合为“综合大学”的高教体制似乎都不是学自欧美而是学自苏联。但“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精髓——理性主义,在我们的教育中体现了多少?

  理性主义是启蒙时代的旗帜,它提倡怀疑与批判,讲究实证与辨伪,它以理性法庭取代了宗教法庭,以理性裁决取代了宗教审判,它主张“知识就是权力”,而反对“权力就是知识”。它在教育中的表现,就是学术自由、爱智求真、大学自治、学者治校等等。而这些,不仅在改革前我们的教育中不具备,就是现在有许多内容不也还有待于未来的教改来实现吗? 我们以往的教育不能说没有“工业文明”成分(大学教育重理轻文即很突出),但更突出的恐怕还是“前工业”的东西。它与其说是唯智教育,不如说更多的是神学教育,它视学校为“阵地”,以培养“信徒”、铲除异端为宗旨。它主张权力就是知识,所谓“‘又红又专’实际是只‘红’不‘专’”的批评恰如其分。它之缺乏人文精神首先不是因为“工具理性”太强,而是因为神文倾向太强。它对技术型(理工型)人才的重视与其说是基于工业文明,不如说是基于“洋务意识”(所谓“落后就要挨打”因此必须学科学技术)……这一切在改革时期虽然已消解了不少,但尚无根本改变。舍此不论而唯“工业文明”、“理性主义”、“唯智教育”是责,教改就容易偏向。 

  当然这决不是说如今就没有唯智教育之弊。但要注意历史上常有“抑抑为扬”的现象,在未“现代化”时专倡“后现代”,反易导致“前近代”的沉渣泛起,可不慎哉! “应试”作为手段:最“不坏”的选择 如今的教育的确问题很多。在教育目的上,既有工业时代的唯智教育之弊(这是今人说得较多的),也有前工业时代的“神学教育”之弊。重知识传授而轻创造力的培养、重工具理性而轻人文精神的涵育,而且即使在知识传授方面也存在着陈旧、过时、片面乃至错误的问题,就像近来的“语文教材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那样。而这一切,都主要属于“教什么,怎样教”(或从学生方面讲是“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这类问题与是否“应试”,老实讲关系并不很大。固然相对而言,工具理性与“存量知识”容易以“客观标准”考试之,而创造力与人文精神就很难用“标准答案”考出来,因而单纯强调考试的确容易助长唯智主义。但这并不能反过来说,弱化、淡化考试就能加强创造力或人文精神教育。创造力或人文精神怎么“考”,这老实说不仅中国教育界没解决,就是国际教育学界也没有解决。但岂止怎么“考”,创造力或人文精神如何能在学校里“教”得出来,这本身就是个问题。我个人以为这个问题恐怕不能仅在教育学内部解决。激活创造力、弘扬人文精神恐怕更多地有赖于社会机制。都说英美式的教育不像东方教育那样束缚学生,有助于培养创造力。但如果把那样的教育方式搬到我们这样的社会机制中来,只怕是学生的知识水平会下降而创造力却未必会提高的。而在英美那样的社会机制中,许多华裔、亚裔学生受到的“传统教育”影响也没有妨碍他们在那里脱颖而出,表现出很高的创造力。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