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熊丙奇:人才“假引进”,本质是诈骗

http://www.CRNTT.com   2011-05-18 14:16:41  


  中评社北京5月18日讯/“人才‘假引进’的危害,还不止于国家教育经费、研发经费的瓜分、浪费,更大的危害是让大学精神荡然无存,大学变为一个逐利的机构。当‘神圣’的大学,与‘学术精英们’合谋着怎样捞取现实利益时,这样的大学比没有大学还可怕。”南方报业网今天登载教育问题专家熊丙奇的文章《人才“假引进”,本质是诈骗》:

  现任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的李希光,属西南政法大学柔性引进的人才。知情人称,“他可以不来西政,但是论文要署西政的名”。作为交换,李本人在渝北拿到了一套240平方米左右的花园洋房,“房子相当于三层,下面一层是车库”,李按每平方米1600元的成本价一次性付清。附近的房价在每平方米7000元左右。(据最新一期《南都周刊》) 

  如果上述情况属实,这种“柔性引进”,属于典型的人才“假引进”。虽然从报道看,李希光被“引进”之后,也对西政做了不小的“贡献”,比如,去年校庆庆典期间,“重庆经验与亚洲模式国际研讨会”在西政举行,多位嘉宾感谢西政与李希光对他们的邀请。2010年12月,美国《纽约时报》前总编辑西默.托平到访重庆,其间,托平被聘为西政的客座教授,并与重庆市委主要领导人会面——— 其实,托平的重庆之旅由李希光一手促成,李本人随后也在《暸望》新闻周刊撰文《在重庆看到延安精神》,详解这段经历。但这些只能说明李希光为西政做的“人脉贡献”,而非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方面的直接贡献。

  近年来,各高校类似的“人才引进”十分活跃。学校特别注重引进两种人,一种是有显赫学术头衔的人;另一种是有广泛人脉资源的人。在一般人理解中,大学引进人才应该努力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学术研究水平,因此,应该要求被引进的人才能为本科生、研究生上课,与他们共同开展研究,进而要规定引进人才在学校里的工作时间。但是,高校这类人才引进,醉翁之意却不在此: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