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货币政策“系统性宽松”走向终结

http://www.CRNTT.com   2011-02-08 08:27:41  


  中评社北京2月8日讯/中国人民银行1月30日公布的《201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201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初步预期增长16%左右。这是自稳健货币政策基调确立以来,央行首次公布M2的预期增长目标。证券时报发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马涛文章表示,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意味着以M2为代表的货币供应总量增长应低于适度宽松时期,降至以往稳健货币政策阶段的一般水平;面对未来潜在价格上涨风险,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这意味着中国长期以来货币政策的“系统性宽松”状态走向终结。

  “货币失踪”不可持续

  文章称,中国货币政策长期以来保持着“系统性宽松”状态,货币供应量基本上超目标增长,且M2和国民生产总值(GDP)之比居高不下,远远超出世界其他国家水平。从最近两年来看,2009年中国GDP增长8.7%,M2呈现出前所未有的27.7%的高增长速度,超出原定目标10多个百分点。2010年中国GDP增长10.3%,M2增长19.7%,超出年初制定的17%增长目标。高速的货币扩张远远超出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的需要,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使得人们对未来通胀的预期明显上升,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大。通过对前10年经济数据的观察发现,“系统性宽松”货币政策的通胀效应虽然没有立刻显现,但使得通胀因素长期积累,并最终在2007年、2008年两年集中爆发。

  这种短期内的“货币失踪”或者说“通胀失踪”,产生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外汇占款造成的基础货币投放逐步主导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央行对M2的控制难度增加;第二,一部分货币满足了市场化改革的需要,为经济货币化过程所吸收;第三,一部分货币进入了资本、资产市场,满足了社会的投机需求,推动了资产价格上涨;第四,在社保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一部分货币以居民收入的形式被储蓄沉淀,从而没有演化成当期的消费需求;第五,也可能是由于中国物价统计不完善的原因,房价上涨未被统计等因素,低估了实际的消费物价涨幅。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