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韩寒现象 凸显知识分子独立精神匮乏

http://www.CRNTT.com   2010-02-22 10:49:43  


 
  然而在中国当下,专家型知识分子首先很难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客观上的原因是,他们往往依附于某种体制或者机构,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出于现实的考虑,他们不愿意抛头露面去评论自己擅长领域内的公共事件。好比说,如果有一个魔术专家站出来与刘谦论战,显然要比韩寒更有说服力。但我们也可以推断,这个人将很难在业内生存下去——因为他触动不只是刘谦,而是一个体制。 
 
  主观上的原因是,专家型知识分子往往是现有体制的既得利益者或者是维护者。他们如果“发声”,也只能是体制的代言人,或者,他们只有选择沉默“失声”。 
 
  媒体型公共知识分子:缺乏专业知识,评论沦为“八股” 
 
  在当前,经常“发声”的公共知识分子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不以专业见长,主要以媒体或网络为平台的媒体型公共知识分子,如韩寒、连岳等;一类是既从事科研或教学,同时又跨界于媒体或网络发表公共意见的学院型公共知识分子,如贺卫方、汪丁丁等。 
 
  媒体型公共知识分子或曰时评家,其长处在于熟悉新闻事实,了解现状的流变,因此对新闻价值更有体认,对大众热点也更为敏感;其弊则在于缺乏深入的专业背景,其评论常常是“一招鲜”,如某著名评论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谈经济问题,就是“更多的市场”,一谈社会问题,则离不开“法制的进步”,加上“对权力的限制”,初看尚觉新鲜,久而久之,就难免有八股之嫌,不客气地说,今日的时评,已有相当之高头讲章气息,让人敬而远之。此外,受限于信息渠道的不畅通,以及自身水准,媒体型公共知识分子常常陷入为评论而评论的窘况,不仅容易浮于表面,甚或强作解人,贻笑大方。 
 
  学院型公共知识分子:脱离社会基层,视角过于单一 
 
  如前所述,中国知识分子普遍缺乏独立性,因而少数敢于从公众立场发言的学院型公共知识分子显得更加稀缺。然而,尽管学院型知识分子具有专业背景,但其所涉及的话题却大多越出了其研究范畴,与媒体型公共知识分子相比,学院型知识分子的长处在于拥有深入的专业视角,常能道人所不能道,提供这个时代所急需的洞见;其弊则在于身居象牙塔,与社会进程有所隔膜,因此易于陷入“片面的深刻”。学院型知识分子更擅长以观察者的角度,从外部观察社会现象,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而不习惯从内部进行观察,对于最新也相对细微的社会脉动缺乏体认和敏感。 
 
  此外,学院型知识分子也容易画地为牢,对于公共话题的复杂性和利益关联有所忽略。几年前,围绕圆明园铺设水工膜引发了广泛的环保讨论,部分理工科背景的学者力证其并没有造成环境问题,但是,作为一项公共工程,不仅需要在各种并立的社会需求中作出平衡,也因其耗用大量的公共资源,而需要立项和审批上满足基本的程序要求,从工程学专业进行的论证,只应作为多重视角之一,而不能作为唯一的决定力量。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