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未来亚洲汇率政策合作“三段论” | |
http://www.CRNTT.com 2009-06-08 08:30:57 |
亚洲外汇储备基金规模太小 文章表示,亚洲货币政策合作有许多急需推进的地方:一是共同建立国际支付体系的风险防范体系,增强亚洲各国抵御外部金融冲击的能力;二是积极加强经济政策决策的合作和监督,尽量取得经济政策的决策与实施的一致性。前一方面的措施是为了改善短期金融和经济的稳定性,后一方面的手段则是为了逐步提高经济决策的质量、实现经济周期的同步化,为最终统一货币创造条件。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的对外经济政策发生一些共同性的变化,包括更为灵活但仍然相对保守的汇率体系、保持经常账户盈余、快速积累外汇储备、谨慎的资本项目开放、地区性金融合作协议等。这些变化的一个共同目标是为了降低未来支付体系危机或货币危机的可能性。比如,1997年初,亚洲的外汇储备只有4800亿美元。2008年底,外汇储备已经增加到35000亿美元。在美国次债危机爆发以前,多数亚洲国家认为她们已经积累了太多的外汇储备。也正因为如此,韩国建立了韩国投资公司,中国建立了中国投资公司,其他国家也纷纷筹划创立主权财富基金的方案。 过去一年来的发展却可能让亚洲的决策者们,重新思考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问题。原来韩国和印度以为外汇储备已经足够多,但国际资本市场显然幷不认同这样的看法,因此韩元、印度卢比均受到了重大的冲击。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过去判断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仅仅考虑了资本流入突然停止的风险,也就是外汇储备满足外部融资的需求。但过去几年随着亚洲资本市场开放,由于国内可流动的短期资本增加,又形成了资本资本流向逆转的风险。这样,必要的外汇储备的规模也就提高了。 但每个国家各自积累足够外汇储备的做法却难以持续下去,这不仅因为这样的做法非常低效,而且伴随带来很大的资产价值。更重要的是,金融危机过去之后,亚洲各国将难以持续保持巨大的经常账户盈余幷快速积累外汇储备。因此,最佳的方案应该是集中部分外汇储备作为地区性的风险防范机制。亚洲作为一个地区,已经有足够多的外汇储备,但目前的亚洲外汇储备基金却规模太小。当务之急应该是尽快扩充地区性基金的规模,只有这样各国才有可能降低各自持有的储备。 改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性 文章称,东盟和中、日、韩各国已经建立了有效的政策对话机制,但要最终实现亚洲货币政策的融合,还应该在此基础上迈出两大步:一是必须要有一个以货币政策决策者和金融市场监管者为主的论坛;二是政策改革从国内做起。过去几年,亚洲各国在清迈协定、亚洲债券基金、亚洲外汇储备基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这些区域性的设计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各国中央银行主导的地区性政策论坛,很难最终整合货币和金融市场。 而金融市场和货币市场融合还必须以一致的政策、监管框架和相对同步的经济周期作为基础,否则人为地推进融合,只能得不偿失。因此货币融合的起点幷不是建立地区性的组织,而是改善、统一各国的经济政策框架。亚洲各国过去一向以自愿、共识的原则推进经济改革,这一传统应该保持下去。但地区性组织应该提供观察、监督和建议,尤其是对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货币政策的工具以及应用、汇率体制的选择等,以提高亚洲经济政策决策的质量和透明度。另外,货币融合还要求经济周期的相对同步性,而相对一致的货币政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当然实际经济融合尤其是贸易融合也必不可少。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