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陈季冰:别忙着救经济,先诊断病因 | |
http://www.CRNTT.com 2009-02-25 10:48:36 |
所以,真正的信心绝不会来自懵懂无知或盲目乐观,而应当是对问题有了一个全局性的清晰判断之后的充实感。由此看来,讨论还是需要的,甚至是必须的。如果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看作是世界经济的一场大病的话,我们在匆匆忙忙开药方之前,首先要诊断清楚病情和病因。 奥巴马的7800多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虽然得到了绝大多数美国民众的支持,但掌声和欢呼声并没有淹没分析人士的冷静批评,许多人将矛头对准华尔街大型金融机构的国有化以及对缺乏偿付能力的“房奴”的救助。在他们看来,前者的问题在于政府介入会使资本市场受到扭曲甚至失灵,最终使纳税人和这些金融机构股东双方都蒙受不愿接受的损失;而后者则更是一项奖励不负责任投资行为的坏政策,使让那些量入为出、诚信良好的公民去为那些没有钱却要住大房子的人埋单。 这里无意对奥巴马的救市方案作具体的评价,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导致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资本市场的过度投机和运作机制的不透明,因此,如果不在加强监管和市场透明化方面作出重大的改进,目前这种“这里300亿、那里500亿”的哪里漏了就补哪里窟窿的做法是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的,甚至很可能造成许多新问题。 说到底,市场之所以缺乏流动性,并不是社会上缺钱,而是缺少对未来的信心。因此,美国民众眼下最为期待的也并不是从政府那里得到无偿援助,而是帮助他们摆脱对未来的深切担忧。这就需要奥巴马在竞选时许诺的“变革”,而不是简单的注资。美国人都很清楚,现在政府大手大脚花的这些钱归根结底还是他们自己的。 那么,我们这里的“4万亿拉动内需”又如何呢?这个方案的核心就是国家投资,虽然发改委等相关政府部门多次强调,本轮政府投资并没有投向竞争性的企业项目,言下之意是主要用于交通、市政等基础建设。不过我们必须搞清楚的一点是: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暂时确实能够带动就业,但不管通过何种方式,它们最终都将转化为全社会的生产能力。 应该说,10年多前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通过扩大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内需是取得过不错成效的,这可能也是我们把它当成屡试不爽灵丹妙药的基本根据。然而,10年前的情形与现在非常不同。那次危机仅局限于东亚地区,而当时西方发达国家正处于20世纪80年代“里根革命”以来经济繁荣景气的顶峰。因而,中国通过扩大投资而创造出来的生产能力增量被欧美近乎无限的消费能力轻易地吸纳了。虽然这种政策导致在以后10年里中国日益依赖于外部需求的畸形经济结构,但这帖投资拉动的药好歹还算是管用的。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