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民进党心态不转 死结永远打不开

http://www.CRNTT.com   2009-02-21 09:56:59  


 
  我们这样批评,民进党也许会感觉不平;举个实际的例子,应当更能说服读者。诚如刘兆玄院长所说,台湾过去数十年发展最珍贵的资源,就是“人才”。在一九八○年代之前,中国大陆几乎不曾派留学生出国,当然也无法吸引海外人才返国。相对而言,台湾却是放洋人潮不断,返国人数也不少。人才脸上没有贴标签,唯有积极开放延揽,百千人中才会碰巧遇到一、两位千里马。但是要事后寻着千里马,事前我们就不能挑剔肤色、嫌恶血统、担心一些莫名其妙的特征。如果政府设下的条件越严,则真正的人才就绝不愿意自陷束缚,最后的结果往往就是反淘汰。事实上,这正是台湾目前在人才延揽上面对的最大困境。 

  民进党只要问问“中研院”、台湾顶尖国立大学,就会发现台湾目前要召募研发人力有多么困难。在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廿一条的束缚下,对岸人民要“在台定居十年以上”才可能去台大、清大等国立大学任教。这种条文摆明就是“拒绝人才”的条文。但是相对的,中国大陆与香港却展开双臂拥抱台湾的海外人才,不但没有国籍或户籍限制,连薪俸都是台湾的几倍。这两种天壤之别的差异态度,长期而言,究竟是对哪一边比较不利呢? 

  依民进党一贯的恐共思维与防堵主张,陆籍人士当然是不准来台就业的,否则就会侵犯台湾人的教师、医生、律师、农民、劳工等工作机会。这样的思考其实只考虑了一半;它所忽略的另一半,则是台湾缩小门缝后的竞争力流失。当两岸在做人才竞争时,台湾限制的越严,则人才流往对岸的比例就越高。 

  在两岸人民条例的规范下,台湾籍科学家可以去北大做教授,但大陆籍科学家却来不了,这究竟是在保护台湾人的就业,还是在阻碍台湾的进步?如果读者翻一翻世界顶尖科学期刊就会发现,作者群中越来越多是汉语拼音的大陆姓,鲜少是台湾留学背景。科研人才如果断层,台湾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前途究竟在哪里呢? 

  我们并不反对与对岸交往要心存谨慎,经贸如此、人才移动也是如此。但是这必须要在开放的前提下以例外为之,而非倒果为因,把例外无限上纲成“戒急用忍”式的原则。我们可以规定敏感性“国防”工作的就业条件,但台大、“中研院”的一般性教职,哪有限制的必要?我们可以警告业者投资大陆的风险,但这警告无论如何也不能回过头来成为禁止赴陆的通则。要如何与对岸有更多紧密的经贸关系当然要谈,然而心态上如果转不过来,民进党的思维死结,恐怕永远打不开。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