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汪毅夫 :祈风与祷雨

http://www.CRNTT.com   2022-05-13 00:01:48  


汪毅夫(来源:中评社资料图)
  中评社香港5月13日电(作者 汪毅夫)1998年12月9日,福建泉州南安九日山下,有一场“祈风仪典仿古表演”。我躬逢其盛,在现场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古之祈风仪典主祀通远王,今之仿古表演亦在祭台正中挂着通远王的画像。当时,有位老者告诉我,通远王是以“祈风祷雨悉奇应”有名于时、有名于世的。查看文献,果然看到相关记载。通远王又名乐山福王、乐山神、乐山善利王、通远仙翁、白须公、通远善利广福王、白衣叟、福佑帝君等。乐山位于福建永春县。宋人王国珍《昭惠庙记》记:“吾泉以是德公为多,凡家无贫富贵贱,真像而祀之,唯恐其后,以至海舟番舶,益用严格。公尝往来于烈风怒涛间,穆穆瘁容于云表,舟有临于艰难者,公易危安之,风息涛平,舟人赖之以灵者,十常八九”。明人黄仲昭《八闽通志》记:“乐山福王庙,在县东十五都,盖乐山神也。甚着灵响,泉俗多敬祀之,宋封通远王,额昭惠。嘉定中,岁大旱,郡守蔡襄祷祠下,甘雨如注。襄以状闻,封善利王,寻加号广福,又加号显济”。

  信民对通远王的祈风和祷雨功用,会因时、地不同而有看重和看轻之别。祈风功用可分为定风和召风。在宋代泉州,通远王最被看重的是其召风的功用。泉州是中国宋代主要的外贸口岸,出入泉州的“海舟番舶”,春夏借西南季风而来,秋冬顺东北季风而去,南安九日山通远王祠和通远王,以其背山面水的地理位置和“祈风奇应”的灵验传说,被选择作为祈风之所和祈风仪典的主祀之神。然而,当后世航海技术渐次发达,尤其是机船、火轮出现以后,通远王最被看重的召风功用也渐被看轻。在福建金门,宋代也有通远王信仰传入。道光《金门志》记:“通远仙翁,宋时人。其先永春乐山隐士,后仙去,人称白须公。初封通远王,嘉佑间加封善利王,寻加广福显济。咸淳中,降真浯州(汪按,即金门)海印寺,辄着灵响。岛居者始作祠祀之。祠西有倒影塔,夜每放火,舟人遥望,以为指迷海道。祈风祷雨,悉奇应”。金门地处海中,四面无高山屏蔽,中间有丘陵起伏,“故东北风三时不绝,飓风所发,甚于内地”。由于是风灾的常发地,通远王的召风功用在金门完全被信民忽略,其祷雨功用却颇受看重。这是因为,旱灾也是金门的多发灾害。刘敬《金门县志》(1921年修,福建师院图书馆1959年油印本)之《凡例》记:“(金门)陆地天然之水,只有后埯、董林二小溪。然尚来源不旺,未旱则涸。又金门特异之点也”。后埯溪旧称洗马溪,后埯溪与董林溪合流为浯水溪,浯水溪为全岛最长的溪流,全长约7.5公里,中上段流经丘陵地带之红层,流少量微(金门虽有西江、东江、前江、后江,但所指皆海)。金门的淡水资源匮乏,抗旱能力低下,“水田稀少,所耕皆硗确山园,载种杂粮、番薯、落花生、豆,且常苦旱歉登,又无陂塘可以灌注,但于垄头凿井立石为桔槔以灌之,务农者劳力习苦”。旱灾曾给金门人民造成巨大危害,如清同治七年至九年(1886—1870),金门连续三年大旱,旱灾造成饥荒,“民掘草根、煎干叶为食,饿殍载道”。因应金门的旱灾,通远王的祷雨功用受到金门信民的看重。

  附带言之,2018年8月,福建省向金门供水工程大功告成,开始向金门输送淡水。两岸一家亲,众人皆欢喜。惟有主张“台独”的台湾政客,对此惠民大事不闻不问、不痛不痒、不欢不喜,诚可恶也。
 
  (作者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