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汪毅夫:一生志业不放下、也放不下 | |
http://www.CRNTT.com 2020-04-27 00:08:16 |
中评社记者:继《话说两岸》之后,这是您退休后的第二本著作。您为何会将此书取名为《顾盼两岸》呢?“顾盼”二字有何深意? 汪毅夫:读者诸君应该会觉得,《顾盼两岸》讲的是历史故事,是回顾历史的书。书中时或涉及时事也会引述历史。譬如,《表演说谎的演说》针对了“人还在,心不死”的李登辉及其追随者,可以算是时事评论,但讲的还是历史故事。另一方面,我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心中充满期盼。受习主席讲话的感召,我在2019年1月接连写了《从“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制度不同”不碍事》《中国人要帮中国人》《厝内代好参详(家里的事好商量)》《要“和平共存”不要“冤家量债”》等文力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颇受好评。然而,也有人在网上留言骂我,并以“秋后算帐”相威胁。别的不说,无端辱骂恐吓老人者,定非善类。不幸而遇,如鲁迅翁所谓:“最高的轻蔑是无言,甚至连眼珠子也不转过去”可也。 回顾历史,期盼未来,这是《顾盼两岸》一书的缘起、书名的来由。另外,我也真心喜欢落落大方的小小女孩儿,不怯场、不怕生、顾盼自如的神态,真心喜欢“顾盼”二字。 中评社记者:您曾说过,您写的学术段子虽散,但却有明确的预设中心意思。您认为,您这本书中的280余篇学术段子传达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心思想? 汪毅夫:2018年12月,我在《话说两岸》一书的“代后记”里说:“从题目看,我写的学术段子散乱得很,一会儿说东、一会儿道西,但我预设的中心思想却是明确的:描述和论述海峡两岸的联结点,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和政治的”。这不能说是优点、却是一个特点。《顾盼两岸》是《话说两岸》的续编,所以也有此特点。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的小编建议按专题重新编目,但我考虑这会增加编辑的工作量,也会失去原本的不是优点的“特点”。话说“小孩快乐很简单,老人简单就快乐”,我还是愿意以写作时间为序来编目。 中评社记者:有人说看汪教授的这些文章就像在品读一部两岸关系的“微历史”,您是如何做到把那些被岁月遗忘的两岸关系历史如此巧妙地翻腾出来的? 汪毅夫:我服膺于“史料即是史学”的说法,最喜发现和收集各种史料。虽已年老,记性尚好,加上有旧时笔记,所以查书、翻检笔记往往可以找到旧读书籍里的史料。例如,台湾同胞常称大陆为“唐山”,至今尚有民谚“唐山客,对半说”(谓大陆来的客商说话虚实参半)流传。东南一带包括福建也有“唐山”之说。我记得曾读某书、曾见古人笔记的一段相关史料。在书架上查找,很快找到吴凤斌主编的《东南亚华侨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版),该书第12页有我做的标记、有《萍州可谈》的一段史料:“汉威令行于西北,故西北呼中国为汉。唐威令行于东南,故东南呼中国为唐”,但在该书页码注里失记,也未在引文时说明年代、作者和页码,尚觉可疑。又找出宋人朱彧《萍州可谈》(中华书局2011年11月版,与陈师道《后山谈丛》合为一书),在该书第124 页得到查证。闽、台两地的相关传说和《萍州可谈》的这条史料,是不是可以“翻腾”出来写个学术段子呢?《顾盼两岸》用的史料多是如此这般“翻腾”出来的呢。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