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张国钧语中评:港独如入立会 带来颇大祸害

http://www.CRNTT.com   2016-09-01 00:27:18  


专访在张国钧的律师楼进行,不过当时他刚刚摆完街站,不知情的人或许很难将这一身着装与律师的职业联系在一起。张国钧笑言,不久前律师楼才搬到金钟,一方面靠近高等法院,另一方面亦与立法会毗邻,希望将来能够方便处理律师和议员两方面的工作。(中评社 庄恭诚摄)
  中评社香港9月1日电(记者 庄恭诚)香港立法会港岛区候选人、民建联副主席张国钧日前接受中评社专访。他认为,近年香港社会多了讨论“港独”的声音,原因在于教育不足令青年人对国家历史和现状的认识不多,以及去年政改失败令大众感到失望,从而寻求不同以往的争取手法。他指出,一旦主张“港独”的候选人当选进入立法会,将得以在议会这一受到广泛关注的平台宣扬有关主张,而且可得到属于公共开支的议员资源,在社区推动“港独”,到时其传播能量、动员能力都将远超今日在议会外的情况。

  “港独”议题持续发酵。有报章评论日前在头版指责特首梁振英“煽风点火”,炒热“港独”议题。中评社记者昨日在港府行政会议前问梁振英:“港独”思潮近年持续冒起的原因何在?不过未能得到明确回应。

  教育缺位 港独成时尚潮流

  早前一项调查显示,虽然整体支持“港独”的香港人并非多数,但是其中却又以青年人为主。

  张国钧指,出现这种情况的其中一个原因,与目前香港青年人对中国或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认识薄弱有关。

  “以我自己为例,我们这一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当年读书时中国历史是必修科,我还拿过全年级第一(笑)。而且生活当中有很多接触中国历史的机会,很清楚自己是一个香港人,同时亦是一个中国人。因此我们这一代人见到国家队在世界性的运动会扬威,会感到十分自豪和骄傲。这是一种民族的意识、一种对国家的认同。”

  过往的舆论普遍认为,教育局于2000年前后的课程改革中,取消了中国历史作为独立必修科的地位。虽然近年官方曾澄清指,从未有过这样的政策,但是有教育界专业人士指出,当年的课程改革,令不少中学在初中阶段取消设立独立的中国历史科,而将相关内容与其他人文性质的学科纳入同一综合科目,不过后来证明效果欠佳,反而令其中各学科的知识体系支离破碎,学生的学科基础也变得十分薄弱,直接影响高中阶段的学习。

  教育界专业人士邓飞曾撰文指,教育部门官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东征西讨”,游说工作相当积极,而此后有中学陆续“拨乱反正”,将中国历史重新独立设科,则纯属“民间自救”。

  张国钧则认为,九七回归之后的一代,没有亲身经历香港主权移交,加上教育的不足,导致青年人对历史没有太多认识和了解。

  “我们这一代人,亲眼看到香港的主权从英国交还给中国,那种感觉是新一代的青年人所没有的。他们出生的时候香港已经回归了,已经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了,他们会觉得,香港人在自己的地方管自己,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对国家是什么、历史是怎样的,没有很清楚的了解和认识,很多青年人甚至没有去过内地。”

  当有人在这种情况下传播“港独”的主张,张国钧认为新一代的青年人会比较容易误信。他还指出,现时在香港社会当中,宣扬“港独”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一种年轻人的时尚,这就令青年人更容易去跟风支持“港独”,因此教育在这方面应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政改失败 方法用尽后的情绪发泄

  去年政改失败之后,不少新兴政治团体接连冒起,其中主张“港独”的一派,如今算得上最受关注。张国钧表示,“港独”声音增多,与政改失败亦有一定关系。

  “政改无法通过,前后亦有例如占中等一连串事件发生,但是香港的政制发展停滞不前。不能否认,有一批希望政制发展快一些的人,对于去年政改无法通过,或者说争取不到自己所希望的‘双普选’,他们是失望的。与此同时,他们又觉得自己手上所能用的方法已经用尽了。于是当有人提出‘港独’的主张,即使部分香港人并非真心支持,亦很清楚、不相信‘港独’可以实现,但却仍将其作为一种情绪的发泄。”

  张国钧认为,这种情绪的发泄,首先是发泄不满,因为无法争取到自己想要的政制改革;其次,提出“港独”的人觉得,“港独”可以刺激到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的底线,令官方作出反应,甚至是不安、不满和愤怒。张国钧直言,主张“港独”人士的开心和满足,就在于此。

  “曾经在一次电台节目上,我在中间休息的时候问香港民族党的陈浩天,为什么明知‘港独’行不通,还要去推动?他对我说,自己平时讲的话,政府听不到,中央听不到,但是一提出要成立香港民族党,说要独立,当晚国务院港澳办就要特地发声明回应,第二天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也要出来公开回应。”

  张国钧对中评社表示,下届特区政府若能够重启政改,令香港的政制发展向前走,可能是其中一个令大家减少支持和谈论“港独”的途径。

  不过,政改之所以难产,在于各方无法达成共识。面对中评社记者追问,将来有机会达成共识的突破点何在,张国钧说关键在于泛民的态度。

  “上次坦白讲,建制派和特区政府都对泛民做了很多游说工作。说实话,这无论如何首先是一个行政长官普选方案,有什么不好的?泛民经常说,这是一个烂方案。但是烂在哪里呢?就算这不是一个最好的方案,但也不能说就是烂方案。泛民觉得,这一方案无法令想报名参选的人都能够自由报名,但是起码会有几个人有得选择,全港市民都能投票表态,这也是一种质的改变。”

  然而很显然,张国钧及其同路人的游说并没有起到作用。他认为,泛民不听、不接受的原因在于,泛民深信当他们坚持拒绝的时候,政府就会让步,而这种想法源于2003年,七一游行五十万人上街,最终特区政府放弃了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的立法工作。

  “所以当面对政改方案的时候,泛民觉得如果自己能够搞到全香港瘫痪、促成占中,效果就等同于2003年的五十万人,到时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就会再一次‘跪低’。这就是泛民当时深信的策略。”

  后来,占中来了,中央没有让步,特区政府没有让步,香港的政制发展则没有进步。张国钧形容,泛民打错了算盘。

  “当时我们也有告诉泛民,就算占中,中央也不会害怕,占中不会影响到中央,但是会影响到香港人,不过泛民听不进去。所以我希望在将来,泛民能真正意识到这一问题,当占中如此自残的行为都做得出,却不能撼动中央的底线,希望大家能够更加务实,去接受一个能够令香港政制发展向前走的方案。”

  至于中央方面,张国钧相信如果再推动政改,中央必定会继续以“八三一”框架作为讨论基础。

  “如果说要中央放弃‘八三一’框架,我想这并非很现实的想法。我希望能够说服泛民认知到,在‘八三一’框架之下,香港的政制亦可以向前发展,这是泛民过往一直不接受的。而最终还是看民意,如果大多数民意都觉得应该要接受,那对于泛民而言,就没有不接受的理由。”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