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稳增长”重要力量须来源于新型业态发展

http://www.CRNTT.com   2015-02-04 09:42:06  


  中评社北京2月4日讯/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4年中国经济以7.4%的增长率交卷,虽创下1990年以来的新低,但从国际范围看,应该说7.4%的增长速度是十分突出的。而且2014年中国经济是在重环保、尚节俭、挤水分、化产能、调结构的政策和形势下,在出口需求没有强劲增长的情况下,在财政、货币政策整体稳健而又适度从紧的背景下(全年M2增速和CPI均创新低)取得的,是非常难得的。这主要得益于经济惯性下民众积极经济行为和活动的累加。

  中国经济时报发表银河证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张汉斌文章表示,展望2015年,仍然面临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其中出口形势延续许多不确定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在继续上升,政府消费大幅缩减,节能和去过剩产能压力进一步增大。但考虑到新型城镇化等“新四化”进程的推进,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行政干预的松绑,特别是在金融扶持政策下,小微企业、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能有效下降,创新创业得到政策支持和扶助,经济活力预计会延续甚至超越2014年水平。

  文章分析,2015年经济形势会面对诸多困难:一是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出口需求仍然严峻。欧洲、日本、俄罗斯等主要贸易伙伴仍然面临经济不景气困扰;美国再工业化也使中美贸易摩擦频发;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成本上升等致使世界范围加工制造中心向东盟等地漂移,这些都使中国过去生产中的国际竞争力优势消退,产业聚集环境退化,出口能力下降,这还不排除货币或汇率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二是整体消费需求难以快速激活。奢侈品、涉公消费快速下滑,局部房地产、汽车市场出现回调回落,以及老龄化、社保替代率覆盖度、代际消费延后等因素决定边际消费倾向不高,这些原因都使中国在工业化中后期,延后出现一个庞大的、有较强消费力的中等收入阶层,即大众消费社会还难以可期。三是个别地方经济增长缺乏新引擎。在过去GDP政绩观的激励下,各地政府经济增速普遍快于预期或平均水平,特别是存在对土地增值、房地产增长过度依赖,产业结构同质化、产能过剩、地方性债务过度等较为普遍的问题。在新型政绩观模式下,不排除一些地方经济出现停滞的可能性。

  虽然存在困难,但趋势性力量仍然会起作用。从中长期看,中国正面对人口转移的城镇化大潮,也面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机遇。中国近几年稳增长的主要力量在于城镇化带来的设施保障建设和各种服务供给,当然这种力量对于中高速增长的目标来说还显单薄,未来中国稳增长的重要力量须来源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升级,特别是来源于以中小微企业为初期主流载体的新型业态发展。当前,中国出现的以唤醒、激发和满足个性化需求为市场动力,基于信息技术、移动互联应用以及大数据处理技术和新型商业模式的新兴服务业正是这种新业态的萌发。

  文章提出,在经济新常态之下,要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宏观政策需要做一些调整: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