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复旦“门萨女神”自述成长史

http://www.CRNTT.com   2014-01-20 14:34:14  


 
潜心科研的女学者

  进入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学习材料化学专业的张安琪,导师是化学系无机组的副教授陈萌博士。这样的跨系模式在复旦也很正常。2005年,复旦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成立了复旦学院,每年复旦大学的本科新生(包括留学生)按专业录取后首先进入复旦学院学习一年,然后再进入专业院系学习。而从2008年开始的“启航”项目,就是校方鼓励大一新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这让张安琪有了在本科期间就有了成为“学者”的可能。

  张安琪告诉《新民周刊》:“我与化学的渊源由来已久。从初中到高中,我一直参加化学竞赛,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进入大学后,我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大一起就加入化学系陈萌老师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由于我在学业上只需付出比较少的精力,所以一进课题组,我就对导师提出独立写论文的想法。考虑到我的英语基础较好,他建议我写一篇综述,总结纳米颗粒合成中用到的具有还原性和稳定性的聚合物。”

  陈教授在接受周刊专访时说,张安琪是2010年底主动提出加入自己的课题组的。“通常大一学生帮不上太多。但她英语好,而且做事很认真,我和她说过的事,她很快就会做好。”第一篇综述,让张安琪体会到了科研的不易。“综述通常是由积累了多年研究经验的前辈完成的,不仅要总结某专题的发展方向,还要做出可靠的趋向预测。那时的我从来没有写过学术论文,也没有太多实验经历。我怀着初涉科研领域的一腔热血,接下了这个任务。之后的一个月中,我认真阅读了上千篇有关论文,完成了初稿。然而,导师告诉我,文章结构和用词太过青涩。我又查阅了大量资料,对论文中的每一句话都进行了仔细推敲、反覆修改,可得到的评价还是太不专业。”

  徐雷老师说:“张安琪在大一的时候已经看完1000篇SCI期刊文献,堪比大部分优秀本科生大学四年,甚至研究生的文献阅读量,可见她的用功。”正如篮球飞人科比知道每天凌晨4点的洛杉矶是什么样子,天才也需要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学术之路注定是布满荆棘的艰难旅途。张安琪加入陈教授课题组的头两年,她把大多数时间都投在科研上,却没有任何成果发表。“此时,许多同学正活跃在学生会和社团当中,他们的付出立竿见影,很快就晋升到了主席、部长。数次与国家奖学金等荣誉擦肩而过后,我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我到底有没有能力把自己的名字写在SCI论文上?如果这些精力投入到其他方面,会不会已经硕果累累了?更重要的是,难道我真的要终身从事科研工作,奋战在做实验、写论文、改论文、投稿、被退稿的循环之中吗?虽然有这些顾虑,但我并没有放弃的念头。”她骨子里是一个不甘平淡、享受挑战的人。既然决定要走的路,那么跪着也要走完。

  逐字逐句修改了十几遍论文之后,张安琪初步掌握了纳米科学合成领域的基础知识,为后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两年后,这篇综述发表在了聚合物顶级SCI期刊上。此后,她写的论文几乎都可以一次通过导师的审查。她也感慨道:“世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看到自己的努力终于获得回报。除了自身的兴趣之外,科研工作对我的巨大吸引力,皆源于此。”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