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信贷约束和政府消费影响中国经济周期

http://www.CRNTT.com   2013-12-23 09:43:11  


  中评社北京12月23日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波动的特征事实既不同于发达国家,也不同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居民消费波动幅度大于产出波动;另一方面,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相比,中国的就业波动较为平滑而投资和资本波动过大,外生冲击主要是通过投资和资本传导和放大并进而影响产出的波动。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RBC 模型都难以解释中国经济波动的特征。

  和讯网刊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与金融政策研究中心陈晓光、中国工商银行张宇麟文章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波动特有的典型事实纳入到RBC 框架中进行解释便成为研究者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用经济学原理解释

  文章称,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贷体系发展滞后, 中国的居民消费受到明显的流动性约束。流动性约束的存在使得一部分消费者不能完全平滑各期消费以增加跨期效用, 从而会加大消费的波动。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 由于受约束和不受约束消费者的消费波动都小于产出波动, 引入异质性消费者虽然增加了总的居民消费波动, 却并不足以使居民消费波动大于产出波动。

  如果进一步考虑中国政府支出在经济中的主导性及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在模型中引入政府消费冲击, 便可以得到与中国居民消费波动特征比较一致的模拟结果。因此我们认为, 信贷约束以及政府消费波动是引起中国居民消费过大波动的主要原因。由于存在消费者信贷约束, 居民消费波动被政府消费波动“放大”, 使得居民消费波动大于产出波动。

  另一方面, 1980 年以来中国的投资波动是产出波动的近4倍, 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投资波动一般都是产出波动的3倍左右。中国较高的投资波动与中国特有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中小企业面临不同的信贷约束具有密切联系。

  计划经济时期, 中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预算软约束” 。经济转轨之后, 政府出于减轻国有企业政策性负担和维护社会经济稳定的目的不得不继续实施预算软约束。由于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于国有企业改革, 政府在资金配置上仍然具有主导作用, 预算软约束就具体表现为信贷软约束, 即政府通过贷款倾斜、优惠利率、利息减免、财政补贴以及债转股等方式直接或者间接减轻国有企业的负担, 降低它们实际支付的利息水平。信贷软约束使得国有企业的融资成本长期处于低于市场均衡利率的扭曲状态。

  与此同时, 中国民营中小企业一直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2001 年4月和8月的两次调查, 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类贷款, 占到70% 以上,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担保体系不健全以及中国银行业集中度较高等原因, 它们却面临着较强的信贷约束, 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

  金融市场上资金供不应求的状况最终造成了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过高的局面。当经济处于繁荣时, 国有企业较低的融资成本会导热其投资过度, 进而引发经济过热;而当经济处于衰退时, 民营中小企业由于融资成本较高无力抵御经济衰退, 纷纷减产、停产甚至破产倒闭。因此, 国有企业和民营中小企业面临不同的信贷约束实际上加剧了投资和产出波动。

  为了刻画中国这一经济周期特征, 我们引入了投资楔子。投资楔子反映了消费者所获得的资本报酬与厂商的资本成本之间的分离程度。引入投资楔子之后模型预测的产出、资本、投资、居民消费和就业波动基本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特征。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