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让改革唤起中国的企业家精神

http://www.CRNTT.com   2013-10-19 10:32:22  


 
  改革也要处理好国企和民企的关系

  文章认为,关于民营和国有企业如何定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弄明白在继续保持支持发展民营企业的基本政策基础上,国企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众所周知,资本是资源配置的核心,通过资本可以获取配置其他资源的能力。过去在提及中国经济增长时,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然而,一旦失去就必须做出经济上的调整和转型。当前国企凭借可以无限获得廉价的资本进入到竞争性领域,同样也面临着可能失去的问题。改革的一个目的就是要让国企逐步退出竞争领域,构造一个让老百姓能够创业、致富的环境。

  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的草根经济、92派和互联网,特别是92派使民营企业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有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就业,我们都知道,民营企业几乎解决了95%的中国新增就业人口问题,只有民营企业得到发展,才可能最终真正解决就业问题;二是产业创新,由于我们的国有企业既不是劳动密集型,也不是技术密集型,而是资本密集型——有钱却不愿意涉足低端产业,没技术只能搞垄断——所有的技术创新、大的产品竞争,真正“走出去”的几乎都是我们的民营企业,其作用显而易见。发展民营企业核心在于如何破解所谓的“玻璃门”,貌似市场公平竞争的表象下,实际却是不公平的竞争。有些事情看似很公平,比如同地块的土地竞标,但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不仅要考虑是否有足够的资金,还要承担更高的融资成本。与国企相比,民营企业银行贷款不仅高出标准利率的30%,还需要私下另行打点,而国有企业则可以享受到低于优惠利率10%左右的优待。

  收入分配结构改革难度很大

  文章指出,中国经济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贫富差距过大、两极分化等,都需要通过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的结构和比例,制定拉动经济、刺激消费的相关政策来化解。实际上,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十二五”的计划和建议都做得非常好,只是成效并不明显,核心问题在于降低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分配比例,也就是一次分配问题没有解决。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中国GDP增长率都维持在10%左右,但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却不升反降,这意味着,国家拿得太多,而个人增长得太少。要解决这个问题,核心应该是降低政府收入占比,但我们都知道,实际操作起来极难。鉴于此,有人提出,在此基础上实行二次分配,一次分配就不要动了。动谁?只能是企业和个人,因此企业和个人还要进一步加大向政府机构“进贡”。实际上,我们当前发生的很多问题,包括一些地方出现的问题和危机最终都会转化为政府加税的一个契机。由于二次分配的核心涉及整个社会肌理的变化,所以解决起来难度也非常大。由于政府被赋予了甄别权,不公平随之而来。举个例子,中国香港和澳门特区政府会给当地居民发放一定的补贴。对于有钱人来说,也许政府发的这些补贴不算什么,但对于失业的人而言,这些钱就很算个事。相比之下,我们的钱和资源都是由政府来甄别,这是完全错误的——每经过政府甄别一次,就可能产生新的腐败。因此,在社会资源分配时过于强调二次分配,在这个基础之上再收各种税、强化各种收费体系,将导致权力进一步向官僚主义倾斜。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