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为什么需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 |
http://www.CRNTT.com 2013-09-17 08:55:08 |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最近西太平洋银行高管Huw McKay的一篇文章总结了日元国际化的不成功教训。从1975年日本政府信用被评为AAA级到1990年泡沫破灭而失去机会,日元国际化的窗口期非常短。尽管如此,很多日本企业参股国际大宗商品的生产企业,它们完全有机会在大宗商品的场外交易中推动日元的计价。但是因为政府缺乏清晰的思路,日本企业就无法形成合力去推进一个共同的目标;日元计价功能未能得到开发,日元国际化和东京成为顶级国际金融中心的机会就此错过了。人民币要在大宗商品和国际经济活动中发挥计价功能,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必须走出去,通过资本输出参与到国际经济活动中去,并不断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文章认为,未来3~5年是中国资本输出十分有利的时机。如果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美国利率就会提升,随着资本的回流,美元会有一段升值期。我们需要在美元最值钱的时候把3.5万亿外汇储备中的大部分花出去。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处在转型期,增长速度会下台阶,国际投资者对中国未来前景的看法会有较大分歧,人民币汇率会相对稳定或疲软。这也是我国人民币资本输出的极佳机会。我们可以在人民币相对稳定或者贬值的时期,积累人民币海外债权,因为人们通常都愿意借入弱势货币计价的债务并持有强势货币计价的资产。而且在未来20~30年间,人民币升值的时候要比贬值的时候多。贬值期成为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海外放款积累人民币债权的有利时机。因此政府需要及时调整政策,并推进相关的制度变革,鼓励民间资本输出,促进有条件的企业和金融机构走国际化经营的道路。 人民币国际化的最高境界或最终目标是促进中国成为世界金融强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全球银行”或“地区银行”的角色,实现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的激励兼容。国际货币发行国某种意义上扮演着借短贷长的地区银行或全球银行功能。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来筹集低成本资金,相当于银行吸收存款,而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全球投资活动就相当于经营银行资产业务,对外投资的高回报可以给充当全球银行的国际货币发行国带来巨大的利差收入。 国际货币发行国作为全球银行的功能在于:为全球经济活动提供短期流动性,在全球范围实现有效的资本配置,进而促进全球经济的平衡发展。因此,扮演全球银行的国家必须具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本国政府在全球具有公信力,这种公信力建立在健全的经济与财政基础上,建立在有效保护私有产权的法律制度上。二是具有规模巨大而有效的国债和准国债交易市场,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流动性便利。三是本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具有在全球范围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具体体现在技术创新、全球投资和经营以及全球风险管理的能力。 文章分析,与理想的全球银行功能相比较,美国这家“全球银行”目前存在三大问题。 第一,美国产业结构出现失衡。美国过度强化军工、粮食生产和金融等为其全球霸权服务的战略产业,忽略了可贸易产品的生产,导致30余年来长期贸易逆差和“全球银行”资不抵债(海外债务总额大于海外资产总额)日益严重。这种态势需要及时遏制并逆转,否则这家“全球银行”将会面临“挤兑”。受到特里芬(Triffin)难题的影响,人们通常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即货币的输出需要通过贸易逆差实现。从英镑和美元国际化的历史经验来看,主权货币的国际化都是靠资本项下输出而不是贸易项下的逆差实现的。持续通过贸易赤字输出货币是发行国患上“荷兰病”的症状,一种因国际购买力来得太容易而导致可贸易产品生产能力或制造业衰落的结构问题。正如香港金管局助理总裁何东所言:“国际储备货币的提供,并不需要储备货币发行国通过经常项目逆差来实现。恰恰相反,要保持币值的稳定,发行国的对外净资产(即累积的经常项目余额)必须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正值上面。国际储备货币发行的过程,是发行国利用其资本账户和对外资产负债表进行期限转换的过程。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扮演一家银行的角色:借短贷长。正如商业银行一样,要防止被挤兑,它必须保持一定的资本充足率。”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